?一.中医养生之念
三伏又至,面对袭人热浪,高热湿温,人们会尝试各种让自己身体舒服的办法而趋利避害。而早在千年前始的祖国传统医学,就有着“天人合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哲学思想,揭示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该如何保全身体,以及人本身作为一个整体也有着自然界的属性,比如四季与人体寒热温凉,比如食物酸甜苦辣与中药四性五味,比如12时辰与人体12经络。而作为炎黄子孙千年来也已将传统医学的思想有意无意的已贯穿于生活之中。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提出“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内经·素问》:“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灵枢·本神篇》:“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的两个要点:
1、养正性: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
2、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二.中医养生之法
1、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调摄精神:“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既要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又要防止内在精神刺激因素的产生。总之要培养乐观的情绪、坦荡的胸怀;
3、起居有常:
?作息定时
春季—晚睡早起;
夏季—晚睡早起,中午适时休息;
秋季—早睡早起;
冬季—早睡晚起。
?睡眠充足
每日睡眠时间≮8小时
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忌: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4、劳逸适度:合理安排各种活动:体力活动、脑力活动、生理活动。
太过—“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不及—“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精神活动亦如此。
5.形神共养:养形—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
养神—精神调养。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
三.中医养生之技
中医学除了有博大的哲学思想内核,还有丰富的治疗保健手段。治疗有中药,针法,灸法,推拿,外治法等,保健有导引,食疗,经络,情志,起居诸法。在此先分享食疗之法。
1、饮食调护的意义
《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食物与中药同源,也具有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特性,具有治病和补体作用。
饮食得当—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饮食不当—加重病情,延长病程,疾病反复,产生后遗症。
2、食物的性味对人体的影响
热性食物——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热证、阴虚者忌用。
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温中、补气、通阳、散寒、暖胃等。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或忌用。
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海参、桂圆肉等。
寒性食物——清热、泻火、解毒。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如苦瓜、黄瓜、莴苣、茶叶、绿豆、柿子、竹笋、藕等。
凉性食物——清热、养阴等。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如李子、柠檬、梨、油菜、菠菜、丝瓜等
平性食物—寒热温凉不明显,日常习用,为基本食物。
如大豆、豆浆、玉米、粳米、猪肉、鸡蛋、花生等。
发散性食物—所谓“发物”,性多腥、膻、荤、臊,易于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诱发旧病(皮肤病)或加重新病。
禽畜类:如猪头、鸡头、公鸡、母猪、鹅肉、狗肉、驴肉、各种野味、各类病死畜肉等。
蔬菜类:蘑菇、芫荽、香椿、葱、蒜、生姜、辣椒等。
淡水产品:鲤鱼、虾、蟹等。
其它类:紫菜、胡椒、花椒
3、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饮食有方—细嚼慢咽,软硬恰当,冷热适宜,精力集中,
食后活动,睡前拒食,饮食有洁。
谨和五味—合理搭配,不可偏食;注意气味。
《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益气”
荤素搭配—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忌食油腻厚味。
4、因人施食
体胖之人—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体瘦之人—多阴虚,宜滋阴生津,养血补血,忌辛辣动火
老年人—脾胃虚弱,宜清淡,忌油腻。
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忌辛辣温燥,以免助阳生火。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
5、因时施食
春季—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莲子;忌及辛辣耗气之品。
夏季—宜甘寒,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忌温热、生火、助阳之品。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芝麻等;忌辛燥温热品
冬季—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栗子。适量黄酒、白酒等;忌生冷寒凉。
6、饮食宜忌
人的禀赋体质不同;
疾病有寒热虚实及阴阳表里之分;
药物和食物也各有偏性;
有的食物于病所宜;
有的食物于病所忌;
有的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有的食物与药物有拮抗作用
经典可用食疗方
女性调经方(一人量)
A.材料:当归15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B.材料:益母草15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C.材料:桑寄生20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功效:女性冬日怕冷,月经不调,痛经。
1.淮山党参鹌鹑汤
材料:党参15克、淮山15克、鹌鹑2只、瘦肉克、生姜3片
功效:健脾益胃的功效,对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食辽补益作用。
2.春砂仁煲猪肚或猴头菇煲竹丝鸡
材料:春砂仁15克、猪肚克(一人量)、或猴头菇、竹丝鸡。
功效: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急性胃炎适合饮此汤,可减轻患者的难受程度。
3.木瓜墨鱼汤
材料:木瓜克、鲜墨鱼克、排骨克,生姜3片。
功效:滋肝肾,养血滋阴,有明目、通经、安胎、利产、止血和催乳等功效。
4.糯稻根太子参煲泥鳅鱼汤
材料:糯稻根25克、太子参15克、泥鳅鱼克。
功效:产后阴虚多汗,小儿睡觉多汗。
5.双仁炖猪心汤
材料:酸枣仁12克、柏子仁20克、圆肉10克、猪心1个。
功效:安神定惊,滋补肾阴助睡眠。
6.沙参玉竹薏仁猪脚筋汤
材料:玉竹25克、沙参25克、薏仁10克、猪脚筋克、排骨克、生姜3片。
功效:健脾补肺,清热利湿、补脚力健筋骨,对皮肤粗糙,秋日干燥可常饮用。
7.鲜莲子滚鸡肉汤
材料:鲜莲子克、草菇克、丝瓜80克、鸡肉克、生姜3片。
功效:有镇静强心和抗衰老,益心补肾,健脾止泻,固精,对心悸失眠烦躁有安神作用。
8.西洋参淮山红枣清炖乳鸽
材料:西洋参30克、淮山60克、红枣6个,乳鸽2克、生姜3片。
功效:清补滋阴益气补肺健脾,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合适养生之用。
9.花生北芪红枣煲牛展
材料:花生克、北芪15克、红枣、牛展
功效:小儿发育不良,瘦弱、嘴唇发蓝,中医说有风,脾虚血气不足,可以旺血。
10..石斛麦冬瘦肉汤
材料:瘦肉克、石斛15克、麦冬20克、红枣4个。
功效:对糖尿病胃阴不足,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多,大便结,有生津止渴,清热养胃。
11..明目补肝汤
材料:石斛15克、太子参15克、淮山15克、煲瘦肉或煲生鱼。
功效:对常看电脑,眼睛很干有补肝明目作用。
12.杞子滚牛肝汤
材料:牛肝克、杞子30克、牛肉克、生姜3片、葱花适量。
功效:具有补肝,养血、明目、健美、益寿的功效。亦能用于免疫力低下,贫血。肝血虚引起的眩晕,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症,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3.石斛玉竹沙参煲瘦肉汤
材料:石斛15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瘦肉克。
功效:对舌头两边,舌尖及牙肉周边长期口腔溃疡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14.杜仲补骨脂排骨汤
材料:杜仲25克、补骨脂15克、排骨、生姜3片。
功效:对腰肌劳损能固肾旺气血。
15.淮山莲子煲海龙或海马煲瘦肉汤
材料:淮山40克、茨实40克、莲子25克、海龙五条、或海参马五瘦肉克。
功效:对小便频繁,有夜尿,冬天晚上流虚汗,以固肾壮阳为主,该汤全家都可以喝。
16.党参百合煲猪肺
材料:党参25克、百合25克、猪肺1个、生姜3片
功效:慢性支气管炎,入秋后经常咳嗽,适合饮此汤。
17.灵芝圆肉煲鸡或煲瘦肉汤或煲老鸭
材料:圆肉、灵芝、鸡或瘦肉或老鸭
功效: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睡觉多梦,常会阴虚火旺,喉咙痛可安神定惊助睡眠养阴滋润,灵芝煲老鸭适合治疗多梦,体虚,阴虚火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
18..栗子莲子猪腰汤
材料:莲子30克、栗子60克、猪腰1对,猪骨克、生姜3片。
功效:栗子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养胃健脾,莲子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有传统老药师认为,孕妇饮莲心莲须煲唐肉汤,胎儿出生后会皮肤较白,脾气较好。
19.浮小麦黑豆生蚝汤
材料:黑豆50克、浮小麦25克、熟地15克、生蚝肉克、圆肉10克、猪展肉克、生姜3片、陈皮1/4个。
功效:蚝肉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能增强儿童的智力发育,故有"益智海鲜""海牛奶"的美称,熟地能滋阴养血,圆肉能养心安神,黑豆养颜乌发,浮小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
20.黄芪南枣黄鳝汤
材料:黄芪20克、南枣8个、黄鳝克、猪展肉克、生姜3片。
功效:黄鳝所含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解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用补气和旺血的黄芪南枣煲汤能暖脾胃,旺气血,补虚损。
21.杜仲肉菘蓉煲猪骨汤
材料:杜促45克、肉菘蓉30克、猪骨或瘦肉
功效:作用是健筋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肉菘蓉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作用,有沙莫人参的美称,对腰椎患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22.火麻仁瘦肉汤
材料:火麻仁30克、瘦肉克、生姜3片、葱2条
功效;火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等有治疗作用,所含的蛋白质,胆碱,维生素等能滋阴养血。
来源:中医副主任医师屈医生提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