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电子版的太极拳友,
请 几番触摸,龙龙皆能心领神会,独于“动静未明,动念始起”的机,了无感觉。或过之或不及,碰壁连连。曰:师父,形是土鸡,土鸡虽灵巧,黄鼠狼能捕鸡,势是黄鼠狼,黄鼠狼再精明,我龙龙也能捕获,寂是死鸡,不抓也罢了。这只动静之鸡,比黄鼠狼还狡猾,我抓不着......听者哗然。
68、摄尻如摄政
武禹襄借鉴李呈芬《射经》,提出了《身法八要》,曰:
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沈肘、裹裆、护肫。郝月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沈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要。徐哲东先生在《太极拳发微》一文,拟订为“演架十事”:一曰提顶。二曰拔背。三曰含胸。四曰敛胁(原名护肫)。五曰松肩。六曰沈肘。七曰裹胯(原名裹裆)。八曰摄尻(原名吊裆)。九曰腾挪。十曰闪战。各派太极拳中或多或少,或损或益,大凡都对初学者提出些身法要求。“闪战”一词,哲东先生本系沿用,有失考究,当系“闪赚”之误(见拙作《“闪赚”杂论》)
而“摄尻(原名吊裆)”一说,则有新意,改“吊裆”为“摄尻”,雅俗自判云泥,期间灵机闪烁,大凡是哲东先生的发微之处。“摄”的本义大凡是一种动作,类似于“牵曳、引持”之类,《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弛,荷兵而走”云云,摄弓动作,不但要求往两边牵曳,更重要的是要将剑矢的准头把准。“引持”的概念几可谈及准头。从这一意思上来看,摄弓如摄尻。两胯里根往两边牵曳,而尾闾这一准头自始引持把准。然,此般解释,似乎牵强。有望文生义之嫌矣。
《庄子.胠箧》云:“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这里的“摄”大凡是由“引持”引申而来,有“收敛、抽紧”的意味。与“摄弓”往两边“牵曳”的动作正好相反,却是往两边收敛的。也许是取摄弓时的手上有往两边收敛的感觉吧。一为作用力,一系反作用力。看来一个“摄”字,包含阴阳正反两面了。“摄尻”时,两胯里根往两边牵曳的同时,后脚有主动迎凑的意味,所谓内开外自合者,大概可以说明“摄”字阴面含义。
《隋唐嘉话》有“裴知古自中宗、武后朝以知音直太常又善于摄卫,开元十二年终,年且百岁。”裴知古显然是未卜先知的高人,自然深谙阴阳之道。“摄卫”之“摄”,意即“珍摄、护养”,自然与摄的阴阳两方面密不可分。有了阴阳两面,自然会阴阳相济,摄字“辅佐”的概念,大凡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诗.大雅.既醉》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为友之道,自然应该是互济互助。孔夫子云: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由“辅佐”进而演绎出“代理”的概念,不知是否与阴阳两面过于亲密接触有关。
《聊斋志异.考城隍》云:“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古人印信常为篆文,以篆代印信自在情理之中,印信为权力的象征,至今亦然。所谓“认章不认人”云云。此外,“摄”还通借“慑”,《汉书。严助传》有“天下摄然,人安其生。”,大凡有使人畏惧的意思。司马光更是发挥这层含义,强调为政者威德并使的。以上几个含义,似乎与“摄尻”的太极身法要领相去甚远,却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摄字另一概念--“摄政”,比较接近。摄政的准确含义,表面上与“摄篆”比较接近,不管是“取而代之”、还是“姑且代之”、还是“权且代之”,总还是“阴阳两面过于亲密接触”了。周公之于成王,大凡是“辅佐”,王莽之于平帝,则是“取而代之”。载沣之于宣统,可怜天下父母心,抑或尚有“珍摄”、“摄卫”的意味。面对3岁的小皇帝,在狠铁不成钢时,不知还是否还有“使之威”的某些举措来。野史有载:在养心殿,小皇上坐在宝座上,载沣在旁边扶着他。小皇帝的面前跪了黑压压一片。载沣道:“今天上午接到各处奏报,说有兵兵兵祸,又说有造造反的事将要发生,还说孙文已潜人国内,准备起事。你们以为如何?”
“我要小解。”宣统帝道。王公大臣们极想笑,可笑声都咽到肚子里。摄政者,一面要呵护年少不谙世事皇帝,一面要应对奸诈忠良的矛盾。看来着实不是一件易事。二水姑且可以不管。而“摄尻”两字也绝不是简单易行的身法要求。尻字的含义,虽有“尾骨”、“臀部”或“肛门”三中分别,大凡脱离不了那个所在。
一,那个所在,承上启下,包含着人身几大发泄功能的器官,自然与欲望相关联,;
二,此所在,内藏灵机,道家所谓筑基炼丹者;
三,与“位置”相关。身法的“中正安舒”自然离不开此所在。
难怪庄子对此所在情有独钟,曰“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以“尻”为轮,以“神”为马,人身这驾马车,自然能便于行驶,御泠风以游无穷,自当得意忘形矣。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云:“立如秤准,活如车轮”,也自然离不开这一所在了。尻,此般意义重大,说“摄尻如摄政”,殊不为过。老拳师常将丹田视作象棋中的将帅,不可轻易妄动丹田,就象下象棋不能轻易走动将帅一般。“尻”在象棋中,则是厕身将帅两旁的士(仕)与相(像)。士(仕)与相(像)的运动轨迹,自然是用来保护将帅的利益而设置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大凡也理应是“摄政”者所应遵守的。摄尻如摄政,其实也意味着“尻”也不得妄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不但摄字“牵曳、引持”、“收敛”的含义适用于“摄尻”,针对丹田这个将帅,“珍摄、护养”、“辅佐”、“代理”的含义,同样适用于“摄尻”。《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何其轻描谈写。二水无意于烹大国,只是偶然闲情所致,也学着烹些小鲜。翻阅袁子才《随园食单》,起头便是“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人》”云云,才恍然醒悟,烹小鲜,亦治大国矣!同样的道理,“摄尻如摄政”,那么摄政又何尚不如摄尻呢?而今一些摄政者,总是不注意“尻”之所在,常常坐错位置,反客为主不说,还强奸民意,将“人民”这一“将帅”随意的走动,也不遵守“尻”应该所遵守的游戏规则,肆意的以其某些欲望的达成为运动规则。韩愈有文云“走官阶下,首下尻高”,不知是否用来讽刺这些不知“摄尻”的摄政者?如此看来,哲东先生“摄尻”一词,更富有深层意义了。邓小平先生的“太极拳好!”不知是否有要求为政者好好“摄尻”的含义?
69、荷叶承露
聆听金仁霖师讲拳,谈到“轻灵”,引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语录”:“太极轻灵,如荷叶承露,有倾即泻。”一说,二水茅塞顿开。二水以为此句较之“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其境界不作同日语。此般境界的论述,大凡与叶大密师高超的中医医术密不可分。
李时珍“濒湖脉学”有云:“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替替然”、“漉漉如”等句比之于太极拳的“听劲”,何其生动!徐灵胎“洄溪脉学”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滑脉应指替替然,往来之势流利圆活,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叶师将原本喻诸脉学的“荷叶承露”,用以描述太极拳的“流利圆活”,何等灵机!就脉象的借喻,足以阐发太极拳的“听劲”,概之“轻灵”,尚嫌不及。“荷叶”一说,二水以为应与佛道切切相关。
浮邱祖云:“玄中之静,作如是观静之入路,玄之奥区。莲花出水,亭亭承露。团圆一珠,凝于花跗。碎而破之,成无数珠。露之初零,点滴颗珠。岂知剖碎,滴滴成珠。荷华初着,含而不舒。荷叶抛散,不沾而须。唯不沾故,灵着成珠。静之妙相,玄之要枢。言难罕譬,略泄天机。”
此章阐发玄中虚静之旨,以“莲花出水,亭亭承露”为喻,层层剖析,理得以穷矣。叶师修密经年,自然对“玄中之静”深有感悟,借“莲花承露”以宣太极拳“轻灵”妙相,“有倾即泻”,泻毕复原,不离虚静,不住虚静,分合无碍,妙无以加哉!
70、体悟四平势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云:”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二水发现三十二势中有三处四平势。其一谓中四平,其二谓高四平,其三为井拦四平。料想戚继光此般大家,选此三十二势,慎之又慎,绝不会有赘疣之作。“中四平势实推固,硬攻进快腿难来,双手逼他单手,短打以熟为乖。”,重在下盘的稳固和中轴的防守。双手的变化,意在以中轴为牵引源头,所谓丹田上手。此式类似体用结合的三体式。更想武当杨式叶家拳中的整劲训练(整劲训练概源自三体式对练)。此式,不但全身完整一气,内外也自合成一家。何其重要!
“高四平身法活变,左右短出入如飞,逼敌人手足无措,恁我便脚踢拳锤。”,在图势中,虽只与中四平变换了一个方向,左右手脚相换,实际上的差异在于身法的调整。中四平重在下丹田的训练,高四平重在上丹田的训练。由中四平的前后脚的撑改为高四平的肩胯里根的开。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矣!此式类似叶家拳中的中定劲训练。悟透中定,才能领悟十三势要义。理固明矣。
“井拦四平直进,剪臁踢膝当头,滚穿劈靠抹一钩,铁将军也难走。”此式重在四平式的进退变化。类似于披身靠、僻身捶、进步搬拦锤的各种过度劲路。这些劲路的舒展运用,全赖中四平与高四平的基本训练。经过悉心体悟,四平式不但攻守皆备,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自有不同的体用。戚将军不诓人矣!
71、烧火棒
能悟透烧火棒与剑的分别,就知道该如何使剑了。二水习拳前,练剑五年,天天使的就是烧火棒。习拳后,竟将先前的几路剑法全然忘却。如今,偶然一剑在手,旁人反倒觉得二水剑气逼人。究其因,二水虽忘却了套路,却在拳中悟透了阴阳。一剑之中,龙骨为中。所谓”用中”者,概指剑之龙骨者也。剑把为君,龙骨为臣,剑刃为兵。所谓君君臣臣者也。握剑时手背朝上者,为阳剑,主攻,攻中寓守意;手背向下者为阴剑,主守,守中寓攻意。阴阳之中,复有老少中之分别;攻守之时,也宜分明老辣鲜嫩之时宜;剑势之中,当体悟剑身上中下三节之妙用。如是,一剑在手,矫若游龙,与烧火棒判若云泥矣!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此为捷用!
72、前手和后手
有说太极拳要注意后手,后手打前手云云,这种说法只是为了让初学者理解”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简单意思。不作扩大化解释。其实太极拳本不是用来打人的,即便讲招拆招,也无所谓前后手,因为前后手各有劲别变化,都可以致用的。知道了”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前手就是后手,后手也就是前手了。如提手上势,叶家拳中,有靠、提、分、采、捩、撇身掌、撅(采、截、切)的劲别。杨氏中就只有撇身掌、撅(采、截、切),撇身掌是前手(右),如果不知后肩、胯(左)的后扯,撇身掌就无所谓”撇身”了。采、截、切是一气呵成的,采是后手,截、切是前手,同时构成了”撇身掌”中的”掌”。前后手配合在拳势中的细微动作,类似拿法,叫撅,往往又是杨氏的精华所在。人说”杨氏的手法,孙氏的内功”,可见手的变化在杨氏中很多。真的说不清哪是前手,哪是后手。后扯肩胯时,要注意两手的合劲,如此方能采、截、切一气。后胯咬实,通过前胯上旋,方能实中求虚,前脚三点一线,方能虚中有实。如此,拳势自然从地心而上。手挥琵琶则不同,在叶式中有:撅(采、靠)、提、劈、切,杨氏也一样。撅为右采左靠,借势一沈,复螺丝旋般由右向左提起,左手顺势做刀状下劈后转切,无后扯”撇身”势。”螺丝旋”中细细打量,方能体悟如何才能”手挥琵琶”。拳论云:”接骨逗榫,细心揣摩”。说的就是此处的榫头问题。“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真实含义,并非为随而随,为连而连。随则露势,连则败形。也只是为了做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节节贯穿”、”完整一气”而已。”全身一气”不是”全身一体”,千万注意。孙禄堂云:”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名之曰太极。”
全身”完整一气”了,”逆运”之意存乎一心,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形于四肢”。可见,太极拳是不用”手”打人的。即便是形于手了,全身何处不是手呢?教学法,只是一种方便门,其实”门”只是为了进出方便,不是菩萨,更非佛主。佛本无相。应物随缘,显山露水,也只是一种”方便”。见人是人,闻香识花即可,无须”疑神疑鬼”。初学者切切。
73、太极拳的“榫头”
将太极拳譬之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那么,我们必须扎扎实实的作好地基的施工。将太极拳譬之为一辆高级轿车,那么我们必须注重车身中基础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将太极拳譬之为中国古典的木结构房子,那么我们必须架构好梁与柱。万丈高楼平地起。太极拳也必须从基本的架子盘起。正象古人造房子,我们在盘架子时,身上几大节(有说三大节、九大节或十二节等,其实有关节之出均可节节拔松分开,脚趾手指之处何其重要!)便是柱与梁。古人不用铁钉,梁柱之间的连接,全凭榫头。入榫与否,关系着结构的牢固。显而易见,在太极拳盘架时,身上几大节的连接也全凭“榫头”的作用。这些“榫头”是否“入榫”关系着劲路是否到位,也自然关联我们的太极大厦能否“高耸入云”!榫头有大有小。梁柱之间便是大榫。这些大榫一旦脱榫,房屋顷刻间倒塌。其他小榫一旦脱榫,房屋结构也会不完整。在太极拳盘架中,大榫倘若不“入榫”,身形散乱,上下无法相随,左右不能相连。身体也自然无法完整一气。身形散乱,意气如何呼之欲出呢?倘若小榫头没有入榫,劲路不畅通,意气也无法敷布四周。一己之中,四大榫头,关联房屋的架构。这四大榫头,一有“脱榫”或“松动”,太极的房屋便会倒塌。那便是两肩、两胯的里根。四大榫的“入榫”与否,可以通过“喂劲”来检验。胯里根入榫的标准是“松腰落胯”。腰宜松塌,胯便找着了固有位置。胯一旦“入榫”,感觉上有游子回家的意味。无须拧动膝盖,中轴自会灵动。进退得便。“喂劲”的方法是,在盘架时任何的进退开步动作中,一人用力按住后,看能否进退自如。同时,胯一旦入榫了,腰才能进入松的状态。丹田气才能不鼓而盈。意气才能不动而动,灵机才得以自由的弥漫开来。肩里根入榫的标准是“开肩沈肘”。肩开了,肩与胸大肌之间的肌腱才能真正进入松的状态。胸腔才得以了无挂碍。别人要什么,才能给他什么。佛说:“无挂碍故无恐怖”。一席空衣者,才能两袖清风。检验肩里根是否入榫,其实很简单,自己任何一个动作里,开肩后,用另一只手摸摸肩与胸大肌之间的肌腱,看看是否做到了象一滩泥,摸不到肌肉也摸不到骨架,能够将你摸的那只手陷于期间不肯自拔时,肩里根真正的入榫了。
74、《谈谈我的推手体会》的体会
祝大彤先生的文章,二水拜读过。二水觉得有似是而非处。二水完整的阅读了他的十三篇,发现不是练家子言。叶师《谈谈我的推手体会》则不同。正确理解这段文字,必须在整体的语意环境中去把握。叶师说:“推手
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便是中心要义!决不可忘却!这与拳论的“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个道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呢?叶师说:“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意思是,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境界,必须从所列十个问题着手,方能有所得!可见,所列的十大点,只是太极推手的训练步骤,而不是太极推手本身的要求。而祝大彤先生的“几动几不动”,似乎在揭示太极拳的内涵。那就缘木求鱼了,会让人误入:“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的境地。
就叶师十大点,二水根据自己心得谈些看法:
1、“身动手不动”者,如摸香烟盒。不知你如今是在摸“美丽牌”还是“老刀牌”了?
2、“脚动身不动”者,如训练楼膝拗步和倒撵猴时的进步与退步。
3、“脚暗动步不动”,如导引法“西江印月”中,脚底的“8”字走圈,以到达两脚重心的替换。
4、“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川字步中,前脚的暗“8”字与后脚的明“8”字走圈。
5、“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迎来送往时尺骨、挠骨在沈肘的前提下反转变化。手的阴阳也就分明了。
6、“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守中、用中、打中乎?
7、“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控人乎?
8、“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拿而后发乎?
9、“靠壁运气、自在无碍”,呵呵,叶师为此花了三百大洋啊!他却毫无保留的给了我们。胸中走“8”字,方能与脚底“8”字完整一体!
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又一再强调第4点“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的重要性。可见,足底下才见真章啊!
75、命门种种
二水一帖《“车轮二命门”解》引起了网上朋友的争议。有人认为“关于命门之说,在中医学中有很多论述,特别在明.清诸医家的深入论述中,就有四种主要的见解,其中就有"两肾皆命门者"说法,明代的虞抟在医学或问说"
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愚意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因此,称"车轮两命门"也是可理解的”
二水以为,此般强作解人,无甚必要。《杨氏太极拳老谱》在传抄过程中的缺陷,不影响老谱的重要性,后人在研读老谱时,没必要在此细节上护短。虞抟在《医学或问》云:
"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愚意以两肾总号为命门。"
二水以为,此节中“命门”与“肾”的关系,其实说得很明白:“肾”与“命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位,而在其功能上,有着相互关联之处,“肾”有二,而被“总号”的“命门”却只有一个。此处的“号”,应该是发号施令的“号”,而不是“名号”的“号”。“为”是被动语态。倘若“命门”有二,如何“号”之?《类经附翼》云:“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这里的“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正是为“两肾总号为命门”找到了注解。赵献可《医贯》讲得更为明白:“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而上,则为七椎。”
当然,也有对“命门”其他解释,诸如吴鹤皋注《素问》云:“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日小心。”等。说的还是一个命门,只是移动了位置。而“左为肾,右为命门”的说法,应该是《难经》的核心理论,历来学者、医者都有责难,橘隆庵在《腹心传》中就直截了当地说:“《难经·三十六难》以左为肾,右为命门,大误!”
赵献可是著名的“命门”学派的创始人,学尊东垣、薛己,对命门学说有所发挥,极力反对刘完素、张子和等以寒凉药物攻伐肾阳的理论,他说:“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得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强调“命门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
其后,人称“张熟地”的张景岳,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认为阴与阳这一对立统一体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而阳气之根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所以养阳必须养命门。他说:“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在其《类经附翼》中“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充分阐述了命门的作用。他的命门说,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更值得一提的是,张景岳还在《治形论》里提出:“善养生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明确指出了养生必须重视养形的主张。张以前的养生家多只重视养神,从未响亮地提出“养形”。也实在为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者只讲神意,不讲形体的怪现象,提了一个醒!
76、“泻其子”与“补其母”
二水小时候翻阅父亲的医书,见《难经》“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句,不得其解,曾问过父亲期间的“母子”关系,问他为什么要“泻其子”、“补其母”。父亲怎么回答,而今也不甚真切。大致意思是“子者逢其时也,母者过矣。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逢其时也,子也。夕阳则过矣,母也。”意思时古人针灸取穴与时辰(地支)有关。叫“纳子开穴”。许多练气功的也讲究这些。还有什么“纳甲法”等。这里的“母子”关系,如今学了太极拳,才算搞懂。推手时,彼劲方来,所谓气血方刚者,逢其时也。我则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彼劲始有去意而未走,时已过矣。如夕阳而未坠。我则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补泻气力解》云:“补泻气力于自己难,补泻气力于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则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可见补泻之法,在于谙熟对手的“过”与“不及”,明了对手的“母”与“子”。只有懂得了太极拳里的这曾“母子”关系,方能“过上加过”或“缓他不及”也!叶大密老师云:懂得补泻之理,手足自不足论。至理矣!
77、太极拳是用哪只手打人
这种说法,只是为了让初学者理解“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简单意思。不作扩大化解释。其实太极拳本不是用来打人的,即便讲招拆招,也无所谓前后手,因为前后手各有劲别变化,都可以致用的。知道了“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前手就是后手,后手也就是前手了。如提手上势,叶家拳中,有靠、提、分、采、捩、撇身掌、撅(采、截、切)的劲别。杨氏中就只有撇身掌、撅(采、截、切),撇身掌是前手(右),如果不知后肩、胯(左)的后扯,撇身掌就无所谓“撇身”了。采、截、切是一气呵成的,采是后手,截、切是前手,同时构成了“撇身掌”中的“掌”。前后手配合在拳势中的细微动作,类似拿法,叫撅,往往又是杨氏的精华所在。人说“杨氏的手法,孙氏的内功”,可见手的变化在杨氏中很多。真的说不清哪是前手,哪是后手。后扯肩胯时,要注意两手的合劲,如此方能采、截、切一气。后胯咬实,通过前胯上旋,方能实中求虚,前脚三点一线,方能虚中有实。如此,拳势自然从地心而上。手挥琵琶则不同,在叶式中有:撅(采、靠)、提、劈、切,杨氏也一样。撅为右采左靠,借势一沉,复螺丝旋般由右向左提起,左手顺势做刀状下劈后转切,无后扯“撇身”势。“螺丝旋”中细细打量,方能体悟如何才能“手挥琵琶”。拳论云:“接骨逗榫,细心揣摩”。说的就是此处的榫头问题。“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真实含义,并非为随而随,为连而连。随则露势,连则败形。也只是为了做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节节贯穿”、“完整一气”而已。“全身一气”不是“全身一体”,千万注意。孙禄堂云:“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名之曰太极。”
全身“完整一气”了,“逆运”之意存乎一心,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形于四肢”。可见,太极拳是不用“手”打人的。即便是形于手了,全身何处不是手呢?教学法,只是一种方便门,其实“门”只是为了进出方便,不是菩萨,更非佛主。佛本无相。应物随缘,显山露水,也只是一种“方便”。见人是人,闻香识花即可,无须“疑神疑鬼”。初学者切切。讲拳与讲招有所不同。讲招过多,往往学生以为,学拳是为了打人。孙氏后期教学生少,原因就在于此。拳学是艺学,是道学。艺不打人,道本非器。但是,不学拳架,不能了悟拳学的规律,不讲招数,难以体悟道体的玄奥。古人造拳,我辈岂能弃之如鸡肋?此帖也顺作“提手”与“手挥”两式的分别解。
78、拳之“用神”
拳架由散漫到紧凑,须得几翻整合。从觅道的描述来看,你目前是劲与气合的阶段,原因是,过于注重气的感觉。拳论有“有气则滞、无气则纯刚”的说法。你不妨就这么感觉几天,明确感悟到了这种气感后,可以在意识的引导下,将这种气感随拳势的阴阳变化,渗入实脚的涌泉。这样,虚实自然分得清,拳架也渐渐灵活。盘骨头架子的感觉,也是你这一阶段,过于裹着劲路的缘故,气能入地后(千万别往丹田沉),你需将劲路的阳面放松(身体背面属阳,如手背,脚背,背脊),尽量放大身体的阴面。如此,便有了拳论说的“气贴背”“收敛入骨”的意思,身上也会渐渐少了“骨头劲”,身体自然通散开来。当然,要达到真正的松便灵活,还是有个阶段的,那就非得在“神”合的前提下,才能作到的。大凡老师讲拳,差老师只讲拳架是否准确、姿势是否到位。好老师就讲拳架中的劲路是否顺畅、意气是否顺遂。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会给我们讲“神”如何合等等。二水也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神”的东东,二水以为,需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拳架中的“顾盼”种种,其实不是拳架中的动作,因而是无法照样画瓢的。当然,神的东东,在推手中会明显感觉得到。这种感触到的东东,要形成文字,又十分困难。二水平时与拳友们听劲,喜欢用譬如说拳。譬如“拿点打点”的问题,倘若拿点时,不是用”神“在拿,而是用劲拿点,那可想而知,对手会顺你的拿而化发之。
用神拿点的感觉,就象用斧头劈木头,先得顺着木头的纹理,轻轻的将斧刃切入木头,然后调整身形,意念有将斧头连木头一起带起的意思,然后再借”斧头连木头“的整体之力,将木头劈开。
在推手中,知道了“斧刃切入以拿点”,“斧背用劲劈木头”这个道理,大概也就明白这期间“神”的运用了。二水喜欢用“水”之渗透法。洪水溃坝,首功在于水之渗透坝体,一溃刹那,却须借汹涌之功。在推手时,遇对手浑圆,无点可拿,二水喜欢用一点水渗透进对手防御坝体,然后用意念将这点水弥漫之对手的全身心,至此,只要你稍一鼓荡,推手防御坝体一溃无余。二水谈了一些在推手中“神”的运用,不知觅道能否感觉出拳架中“神合”的模样来。
79、膻中穴
膻中穴为任脉通行路径中主要穴位之一。在练功过程中,感觉到不适,应该是正常现象.
说明你而今练拳时气氛开始浓了,气感也强了。一般而言,习练“中丹田”过程,便会有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会触之有疼痛、胸闷等感觉,因人而异。主要原因是你的胸大肌没有消退、而胸隔肌尚未增长,膻中位置明显的凹陷,气血圄于期间所致。
在平时训练时,多注意含胸。譬如做“后扯前伸”时,可以用一手掌帖服膻中,胸口有将手掌吸入的意思,辅助气血下行入地。
平时练功毕,可轻搓两手心,然后用手心余热伏帖膻中,或加轻轻拍打。
一般而言,半月之后,即有显着效果。
80、“逢转必沉”之“转”
有网友议论“逢转必沉”云:
对“逢转必沉”一开始我就持怀疑态度,太极拳什么时候不在转呢?也有不转的时候,那就是定式,一个亮相稍作停顿即刻就转。转与不转都需要沉,肉下沉,骨上升;气下沉,意上升[沉中有升]。俯之者弥深,是说逢转必沉;仰之者弥高,逢转不是必沉,逢转而是必升。意上升,气下沉是[升中有沉]。总之,气沉与转没有关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做什么动作气都需要沉[气浮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找死]与人搭手在气沉的前题之下,人家往下我也往下,并且还要多下一点,首先是意下去,然后气跟进,同时意气下去多少上升多少,保持均匀平衡,最后才是意气劲合一,这就是俯之者弥深;仰之者弥高恰恰相反.......由上可见“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由于这观点出自名家之口,曾经对自己怀疑过,这是正常的事。正是“否定之否定”法则的体现。
二水以为叶家拳之所以在群星闪耀的太极拳界,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叶大密老师谦虚向学,勤以思索所致然。包括拳架中各种劲别的变化,以及孙家身法步的融会贯穿,无一不是叶大密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
之前,二水对叶大密老师“拳得之于剑”不得其解。特别对“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如何在拳中体现,有何作用等等,时有怀疑。二水近来就时时体悟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在拳架中的处处变化,其妙不可言语。虽只一转臂,全身阴阳随即变化,而一阳真气,如空竹竿盛豆,竿子稍斜,而桶豆顿倾矣。
该帖中“沉中有升”的理论很好。但二水以为,文中武断“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实难苟同。也许是误解了“逢转必沉”中的“转”字。
二水以为,“逢转必沉”中的“转”,不是“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而是“起承转合”的“转”,是“转弯末角”的“转”,是“历史转折点”的“转”。
“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是一种运动形态,运动方式。“起承转合”的“转”、“转弯末角”的“转”、“历史转折点”的“转”在二水看来注重的却是“事物运动形态中的一个过程或阶段”。
太极拳运动形态有圆周运动,也有抛物线方式,有“螺丝旋”方式,也有寓圆于方的直线运动。其运动形态,不是一个“转”字概括的。也由此可见,“逢转必沉”中的“转”,不可能是讲“转”动这种运动形态。 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态,从过程上去分析,都存在“起承转合”阶段。譬如潮汐的涨落也是一种运动形态。在这一形态中,我们也不难去发现其“起承转合”阶段。形意拳论讲解劲路的运动形态,只说“起、随、追”三字。所以,形意者,诚中也。太极拳从武氏以来,倡导以文说拳。“起承转合”自然是武氏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之一。然,一个“转”字,能够象“逢转必沉”一般讲述得如此精要,二水以为,叶大密老师无疑是首创!
二水遇不懂处,好问。却不敢轻易下断论说是前辈的错。共勉之。
81、凉台捞物
武林门晨练,观陶长林老师与学生胡先生讲拳。两人以杭州话对答,语多俚俗,而拳理颇多发微处。胡生问搂膝拗步意,陶师曰:如凉台捞物。
二水按:衣挂诸物落于凉台之外,楼层殊高,虽隔有护栏,探手取之,心存恐惧,身自有回缩意。此说与老拳论“如临深渊”句,一俚一文,一俗一雅,而理一贯焉。练拳如此,大凡得其真意矣。
82、“听筒探胸”与“贴壁避让”
胡生问“含胸拔背”意,陶老师答:如听筒探胸。
求医问病,医生取听筒入内衣,病者受听筒冷激,胸口自然收束,此是含胸。能含胸自能拔背矣。
二水讲拳,有问“含胸拔背”,答曰:狭巷过客,贴壁避让状。两喻可相发明。
83、“车轮轮,命门一”
"车轮轮,命门一"最早见诸陈炎林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二水以为,“车轮轮”是“车轮二”的误读所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误读法。
陈炎林编《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时,田兆麟先生倾注了不少心血,许多内功心法全系田老师口述,田老师并且将珍藏多年的杨健侯先生传他的《杨氏太极拳老谱》也供陈炎林参考。而陈炎林早存独窃硕果之念,对《杨氏太极拳老谱》中"车轮二,命门一"中的“二”误以为是前一字“轮”的省略写法,他也不向田老师请教,所以就自做聪明的误作了"车轮轮,命门一"。之后也以讹传讹,出现在多家文本中。“车轮轮,命门一”与他本老谱中“车轮二命门”一样令人费解。从语气上听来,“车轮轮,命门一”更象是佛教有关轮回的偈语。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原本是田老师极其弟子的集体创作。在行将出版时,陈炎林将原本由田老师几位弟子一起拍摄的拳照,改换成摹图,田老师一生心血、田老师众弟子集体智慧和成果,也就成了陈炎林一人的著作了。
陈炎林这种欺上瞒下的做法,显然受到了田老师其他学生的谴责。陈炎林晚年的悲惨也与他这种缺陷的人格不无关系。
更值得玩味的是,年北体出版社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一书,公开声称是由化名“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在陈炎林的《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基础上,经过整理、修定而成。似乎应念了佛教的轮回思想。倘若说,陈炎林之于田老师以及田老师众弟子的成果,是一种暗夺,那么“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对于陈炎林《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便是明抢。此般看来,象是典型的小偷遇见强盗的故事。一偷一盗,不无讽喻,更不失“车轮轮,命门一”所昭示的因果回应的意味了!
84、“乃文乃武”与“允文允武”
昨晚早睡,临晨忽得一梦,记忆尤新:
梦境中,二水在翻阅吴本杨氏老拳谱.该吴本似乎不象二水自家藏的《太极拳讲义》本中的工楷体,而是行草.
其中"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中,两个"乃"字,象是"允"字的误植.二水想仔细辨认,分明写着."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允武并允文".查找文中所有"乃文""乃武"处,皆为稍有些草写的"允"字.
该"允"字,第一笔落笔较轻,似乎随意一带,与上一字略有连笔,最后一笔却左折后,与下一字有连笔,初看也象是"乃"字.于是二水想找藏本等来对照互校,情急之中,拿到的却是一部《诗经》,随手翻到,正是《鲁颂.泮水》一诗,云:"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二水兴奋异常,想继续查约阅,却已猝然醒来.
古人有梦笔生花之说,二水多年来才思枯寂,卧则瞑,寝无梦.庸庸碌碌,常作江郎才尽叹,概日来点校之苦,感动梦神故焉!
85、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与气沉脚根
古拳谱没有“意守丹田”说,“意守”是气功导引的一种让人入静的方式。因而,“意守丹田”多见诸气功古谱。武术讲究的是动中求静,因此,无须依赖意守来入静。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气沉丹田”一说,但是,由于“丹田”历来是一个模糊概念,这一要求历来有不同论争。于是老一辈拳家有明确提出“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在气卸至脚底与气沉丹田之间提出了折中意见,以为“即便不能(卸至脚底),亦应沉至丹田”的说法。其实,“气卸至脚底”与沉至丹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身法要求,不可能折中的,可见陈鑫只是一个太极秀才而已。
叶大密老师明确指出“气卸至脚底”,而顾留馨先生为此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则不点名的批评叶大密老师的观点,说是古人只有“气沉丹田”说,没有“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虽是秀才,也知道“气应卸至脚底”说,《娥眉拳谱》有“气沉脚根,入地三分”一说,可为“气卸至脚底”找到注解。
86、文人与剑
-----落寞的家国情怀
女人素面朝天,需要一种生理上的丽质天姿和心理上的自信。刀之于文人也一样需要生理与心理基础。一个手无搏鸡之力抑或陈迂酸腐的小文人,是绝对不敢舞刀弄枪的。剑之于文人则不同。大凡文人,即便不懂武艺,即便不涉足江湖,也会喜欢剑。就象胭脂之于女人一般。
或是天使,或是巫婆,或是美眉,或是恐龙,凡见胭脂,都会往自己脸上涂的。那是天性使然。文人,或豁达,或豪放,或迂腐,或抑郁,一剑在手,自然扬眉吐气,豪气干云。这么说,似乎有失厚道。其实剑之于文人,的确已是一种情结。
情结的产生,按照容格的说法,与集体潜意思有关。二水不懂深奥的精神分析,以为所谓的集体潜意思与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积淀没有两样。
《贾子》有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可见,在古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在“学而优则士”的岁月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是文人的理想。这种理想在表象上的特征,剑,是必不可少的。
剑,既然不是平庸之辈的佩物,也自然赋予了其崇高的内涵。这种表象之内的本质是什么呢?《庄子·说剑篇》揭示了这一内涵。文章虽然采用寓言式的架构,庄子自己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大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未尝不是古代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如果说,文人佩剑,尚有光宗耀祖的意味,那么,文人论剑,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可见,家国情怀始终是注释中国人文精神的症结所在。当然,家国情怀只是文人的“潜意识”罢了。人生得意需尽欢。文人一旦得意,占据其意识的是所谓的“人生况味”。“家国情怀”就会象冰山一般潜入海底,无法显现。文人得意,动辄忘形。一切男盗女娼均会在“人生况味”的掩饰下演绎得冠冕堂皇。这是历代文人政治的可悲之处。如果说,强盗扮书生,尚有良知发现的时候,书生一旦扮演起强盗的勾当,那么历史性的悲剧就会上演。历史上每一次焚书坑儒,几乎都有书生在扮演着强盗。看来,“家国情怀”只会在“家破国忘”时才会成为文人心头的痛。因而,剑之于文人,常常是在无奈的境况下抒发家国情怀的。
“挂剑空垄”是一种无奈。季子出使回来,故友已逝,只能挂剑垄枝。“苏秦背剑”、“夫子仗剑四游”,游说时的种种际遇也只有身上的三尺须穗能够明了。屈子的“带长铗之陆离”、“挟剑而歌”,以《九歌》、《九章》长歌当哭,不是得意的文人所能理解的。李太白“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在如今的武侠迷看来,不知会生发多少离奇的想象。可是酒仙内心深处“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此般情绪,大概也只有“剑”知道。至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眼之中,家国情怀只有“剑”才得以慷慨激昂。至于原本落魄的书生“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酸腐的胃气,恐怕会令剑锋生出铜锈来。
记得海涅有句遗言:“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内心落寞的家国情怀,看来还不止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了。
87、辅助练功法
(一)翻硬币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洗净,放在身边。闲时把玩。
方法:
1、用拇指、食指的指肚轻轻捏住硬币,然后,食指内收,用拇指的指肚粘住硬币向食指指背(指甲下)翻去,中指内收,用中指肚粘住硬币,中、食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2、内收中、食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中指指背(指甲下)翻去,无名指内收,用无名指肚粘住硬币,中、无名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3、内收中、无名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无名指指背(指甲下)翻去,小指内收,用小指肚粘住硬币,小、无名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4、内收小、无名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食指指指背(指甲下)翻去....重复如1-4
作用: 便于打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
便于劲贯指尖
便于练就“信手拈来”的高深太极节拿法
注:这些小功法,看似平常,久练奥妙无穷。为历代拳家藏箱之物。有缘人等,好自为之!
(二)转碗碟
平时吃完饭或喝茶,可以用掌敷在碗沿或杯口,悬空,轮动五指,慢慢的将碗碟平转,不要倾覆碗碟(保持水平),可右转、也可左转。
左手也如此。
初练是,当心打碎碗碟。久之,空碗中可盛9分水,转动时,不要让水流出。
功效:同(一)
另,能分清手腕虚实。与人搭手,尺寸分毫皆知。
(三)解绳
找一根筷子粗的绳(最好是牛皮绳),长50-60cm左右,随身可带,方便得很。
每天出门打上20个结,空时将结一一解开。
解绳方法:左右手拇指、食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中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无名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小指解5个结。
久之,可将绳结越打越紧。
注意:不能用指甲,要用指肚解结!
功效:同(一)
另,能加强指劲。与人搭手,尺寸分毫,尽在掌握,切膜拿点,随心所悦。
(四)领手指
每当双手空闲,可以徒手操练手指。
方法:舒展手掌,先由拇指开始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循序依次屈指成空心拳,而后在舒展手掌的同时,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次序再屈指成空心拳。双手可同时进行。反复十余次。
注意:1、在此次序中,下一只将屈指的手指,在屈指前,用意向前伸拉一下。
2、两眼神余光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