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品茶吗海安名中医章进今日专业开讲

本文较为专业,请耐心阅读哦~~~

作者简介:章进,医院主任中医师,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县十佳优秀自考毕业生,县科技标兵、南通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8年,学验俱丰,擅长脾胃病、内病外治。获国家专利三项,主持省市科研课题五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两项,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4篇,曾获全国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现兼任中华中医学会外治分会委员、江苏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通市中医药学会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杏林书画协会会员。

中药学中茶的功用主治

我国是茶叶发源地和生产大国,距今五千多年历史。唐代茶圣张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荼即古茶字。可见茶叶本是一味中药,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茶叶性凉,味苦,无毒。

茶叶的功效主治:

(1)少睡《本草经疏》:“令人少睡”,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令人少睡,即提神。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茶中咖啡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刺激神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说明茶有少睡提神的功效。

(2)安神定志《随息居饮食谱》认为茶叶“清心神”。心火亢盛则使人心烦意乱,神不守舍,茶味苦入心经,苦能降火,火清则神安。

(3)明目《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目赤羞明,茶寒味苦,能清肝火,火清则目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而且与脂多酚均有抗辐射作用,电脑作业者过多注视电脑荧光屏,可致视力下降,眼睛疲劳,饮茶有降低辐射的保健作用。

(4)清头目《汤液本学》认为茶叶:“能清头目”。北宋官方编写刊行的《和剂局方》载治风剂清头目的名方“川芎茶调散”。头目不清多与头痛有关,方中以清茶入药旅调服,取茶叶性寒味苦,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其它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方药升中有降而蠲头痛。

(5)生津止渴茶叶性寒味苦微甘,入肺胃经,苦寒能清热泻火,甘可滋阴生津,热清津生,口渴自除。药理上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等与口腔唾沫能起化学反应,故能生津止渴。

(6)清热《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肝、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近代中医学家蒲辅周说:“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而不伤阴,辛开而不伤阳,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7)消暑《仁斋直指方》及《本草图解》认为茶“消暑”,由于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属于热的范围,茶叶性寒味苦,故能清热消暑。

(8)治痢《日用本草》曰茶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近代名中医叶桔泉《食物中药与便方》曰茶:“多量煎服治痢疾有卓越疗效。”《中药大辞典》:“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种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

(9)消食茶叶可治食积证。《本草经疏》曰:“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

(10)解酒《本草纲目》曰:“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饮酒前饮茶,可预防醉酒。《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11)解腻《日用本学》认为茶叶:“解腻清神”。此解腻即除油腻、去肥腻。《本草拾遗》认为茶叶:“久食令人瘦。”与现代减肥相类似。药理研究认为,茶多酚能提高脂肪分解,促进脂肪代谢作用。

(12)下气《本草经疏》认为茶叶:“下气”,下气指降气、降逆。多因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或食积不化,导致胁肋及胃脘胀满,进食加重,茶叶苦寒,入胃经,苦可降泄,使肝胃气机通降,食自消矣。

(13)利小便《唐本草》曰:“茶,主瘘疮,利小便。”《中药大辞典》认为茶叶“利尿”。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

(14)暑湿泄泻《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5)通便《食疗本草》:“利大肠”。《本草纲目拾遗》:“刮肠通泄”。

(16)解毒《中药大辞典》曰:“解毒”。《中华药海》曰:“清热解毒”。茶叶内饮可解风热,火热郁结成毒、诸般喉症;外用浓茶汁调涂暑疖(痱毒)等皮肤诸证。

(17)降火化痰《本经逢原》:“茶,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现代药理认为茶叶中茶碱(通常用氨茶碱)能松驰平滑肌,故用以治疗痰湿型支气管哮喘。

(18)祛风解表《赤水玄珠》茶调散方中以细芽茶三钱入药旅治风热上攻。《经验百病内外方》午时茶方中以陈茶二十斤入药旅发散风寒,治疗风寒型感冒。

(19)坚齿苏轼《茶说》云:“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能去烦腻而脾胃不和,且能坚齿消蠹。坚齿是因为茶中含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有很大亲和力,提高了牙齿防酸侵蚀牙釉质的抗龋能力。

(20)中风昏愦《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茶叶提取物按中药部颁标准研究的“心脑健片”具有清利头目,醒神健脑,化浊降脂作用。

(21)益气力《千金食治》:“令人有力”,茶中咖啡碱兴奋中枢神经,饮茶使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等。

(22)悦志《千金食治》:认为茶能:“悦志”。悦志即愉悦身心。喝茶能养心怡情,品茶的过程就是放松身心的好方法,所以每天留点时间,沏上一杯茶,闻着茶香,细细品味,让处于紧张的大脑松驰一下,烦心的事情抛到一边,自然达到养心悦志目的。

(23)治带状疱疹《食物中药与便方》带状疱疹:“老茶树叶研细末,以浓茶汁调涂,一日2至3次。

(24)延年益寿研究表明绿茶中所含茶单宁可控制人体中产生的过氧化脂质,延缓人体衰老。茶单宁控制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达74%,大大超过了维生素E的作用,茶碱能消除自由基,所以经常饮茶有利于延年益寿。

茶的种类

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我国为茶叶王国,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茶为春、夏、秋季采收的初发嫩叶,其生长季节决定了茶的品质,尤以清明节前后采收的嫩芽品质最高,明前茶是新春采摘的第一出茶,由于发芽数量有限,故明前茶贵如金,是茶中极品。一般茶叶采摘越迟,品质越差。茶因产地不同,制作工艺有异,而品种繁多。

一般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1)绿茶绿茶属于不发酵茶。采收鲜叶以太阳晒干的称“晒青”,经过摊凉,用铁锅高温杀青制成的叫“炒青”,以保持原有绿茶的特点。名贵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恩施玉露、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崂山绿茶、陕南绿茶、南京雨花茶、蒙顶甘露、安徽屯绿、婺源茗眉、峨眉峨蕊、庐山云雾、普陀佛茶、舒城小兰花等。绿茶保留鲜叶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较少,绿茶性微寒味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功效。

(2)青茶俗称乌龙茶,青茶属半发酵茶,品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乌龙茶在六类茶中工艺最复杂,且费时,泡法也有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称喝工夫茶。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分为四大名枞,大红袍位居四大名枞之首,名枞二铁罗汉、名枞三白鸡冠、名枞四水金龟。武夷肉桂为新开发的岩茶名枞。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水仙、黄旦、本山、毛蟹、冻顶乌龙、奇兰、罗汉沉香,台湾乌龙茶等也在青茶之列。青茶中含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能提神益思,解除疲倦,含大量的茶多酚,可以提高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减少糖类和脂类的吸收、降低胆固醇含量,能降血压、抗氧化,防衰老、防癌及生津润喉等作用。

(3)白茶采摘后不炒不揉,基本上靠日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主要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叶细嫩、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爽甘醇。白茶性大寒,味苦甘,具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以及祛暑、清热、降火、养心提神的功效与作用。名贵品种芽茶有白毫银针、太老银针。叶茶有白牡丹、寿眉等。

(4)黑茶黑茶属全发酵茶,原料较精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呈暗褐色。黑茶性温,味甘苦,主要功用是清脂肪,减肥胖,清肠胃,助消化,清血管,降三高(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清毒素,护肝肾。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等,俗称:“黑五类”。

(5)红茶红茶属全发酵茶。以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艳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性温、味甘苦,含丰富的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类、糖类、氨基酸、果胶、茶多碱,具有提神消瘦,生津清热,利尿,解毒,强壮骨赂,温胃养胃,舒张血管,抗癌、抗衰老等功效。红茶按照加工的方法与出品的茶形分为三大类:正山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正山小种分为金骏眉、银骏眉、小赤甘(一芽两叶,叶子未张开)、大赤甘(一芽两叶,叶子张开)。工夫红茶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工艺加工的品种。按产地的不同有安徽“祁红”、云南“滇红”、质量最佳,此外四川“川红”、湖北“宜红”、江西“宁红”、湖南“湖红”、浙江“越红”等,福建“闽红”分“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三种。红碎茶是经过萎凋后的茶坯经过平揉,切开发酵,烘干等工艺技术制作而成的。主要有滇红碎茶,南川红碎茶等。

(6)黄茶黄茶属轻发酵茶。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多一道闷堆渥黄工序。因此具有独特的“三黄”品质:干茶金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黄茶性偏凉,功效也与绿茶相近。黄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黄芽茶,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黄小茶采摘细小嫩叶加工而成,如湖南岳阳北港毛尖、安徽“皖西黄小茶”等,黄大茶一芽二、三叶甚至四、五叶制作而成,如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六大茶类之外的花茶又称窨片、香片。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类茶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根据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主要有茉莉花茶、桂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柠檬草茶等。如不含“茶叶“成分,饮用叶或花的成分称花草茶,如菩提花茶、熏衣草花茶,甜菊叶茶,如饮用其果实的称为花果茶,如无花果、罗汉果、柠檬等。花茶种类繁多,具有祛斑、润燥、明目、排毒、养颜、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可分为醒脾健胃、清肝明目、清热利湿和美容养颜等四大类。花茶有性寒、性温之分,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别,人体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喝花茶应根据人体质,针对性选择花茶。

饮茶有道

茶作为中药应用始于战国或秦汉之际,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茶叶不仅是一味中药可用于治病,而且饮茶有许多好处,而把茶作为饮品而推广应用者是唐代茶圣陆羽,他编写的《茶经》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对茶的推广应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以诗作证:“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唐代以后茶行业、茶文化日渐兴盛起来,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不但迈入官宦皇家的府邸,也跨入了社会名流及文人雅士的品茗情趣的生活中,同时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可见从唐代饮茶是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柴米油盐酱醋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则成为独当一面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血得如此。”皎然首次提出“茶道”。茶道,即品茶悟道。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在品茶的过程中感悟、追求、体现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等方面。养生是茶文化的功利追求,以茶养生,以茶保健,促进人体健康长寿。修性是茶文化的道德完善,以茶养性,以茶代酒,以茶倡廉的茶德和茶人精神,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怡情是茶文化的艺术趣味,以茶献艺,怡然自得,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生活。尊礼是茶文化协调人际交往的感情纽带,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为贵,调节人际美好关系的和谐。

沏茶与品茶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发展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上乘饮料。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在清闲安逸时品茶养生,或者以茶会友招待客人时,讲究泡茶工序的品茶方法,基本要求如下:

(1)茶具宜选用盖碗,或无花透明玻璃杯。

(2)烫碗在泡茶之前先用开水冲烫茶具,如“白鹤沐浴”,去除碗内异味,且使茶碗温度均匀,应助茶香挥发。

(3)置茶掀开茶盖,以茶匙将茶荷内的干茶取出,上好干茶可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型,干闻茶香,领略茶的天然风韵。干嗅茶香宜吸1秒、停1秒、再吸1秒。嗅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嗅觉疲劳而失去灵敏感。茶叶用量,贮存毫升水的茶具放3克左右茶叶比较合适。

(4)泡茶:明代张源《茶录》中说:“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就是说,冲泡茶叶其茶叶投法分三种。其一,上投法:先将开水倒入茶具内静置至85℃-90℃左右,然后取茶叶投入茶具内,一般不加盖,茶叶与空气和水接触后苏醒过来,便会往下沉,逐渐舒展叶片,可呈现一芽一叶(俗称“旗枪”),或一芽三叶(俗称“雀舌”)、单芽、单叶等生叶本色,且汤面水气散发出茶香,此称为“醒茶”。此法适用于条索松散,嫩度较高的名贵绿茶,如碧螺春、庐山云雾、信阳毛尖等。其二,中投法:先将开水注入茶具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左右时,将茶叶投入其中,如水温过高,嫩芽叶会产生泡熟味,水温太低,且茶叶香气透发不出来。少倾,再将约80℃的开水缓缓注入茶具七分满处为度。此法适用于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金骏眉等。其三,下投法:先置茶叶于茶具内,高提水壶使开水从高点下注,同时利用手腕力量,让水壶上下往返三次,形成“凤凰三点头”态势,使茶具内茶叶在开水的冲击下翻滚,犹如翻江倒海之势,以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醒花后第一泡茶水(明前茶除外)应轻松抹去上面漂浮的泡沫,犹“春风拂面”,以清除其有害物质,俗称“洗茶”。洗茶毕,续开水至茶具七分满处(我国有“浅茶满酒”的古朴民风),盖上茶盖浸泡3-5分钟,嫩茶浸泡时间稍短,老茶浸泡时间稍长。这样茶汤的品质(指品尝和营养价值)较好,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浸泡出来了。如果开水浸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单宁等物质会大量浸出,使茶水颜色浓重,茶味苦涩。同时,茶叶中芳香油会大量挥发,鞣酸、茶碱大量渗出,不仅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减少茶香,且促使有害物质增多,从而降低了茶的保健功能。

(5)敬茶客人造访,客来敬茶,主人左手托住茶具底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挟住茶具中段敬奉茗茶,称“佛施甘露”,客人目光注视主人两秒,面带微笑,可用食指、中指缓慢而有节奏地轻轻敲击桌面,这一动作俗称“曲膝下跪”,不断叩首之意,以示感谢。主人行伸掌示意礼,请宾客品茶。

(6)品茶称品啜甘霖,主要从观色、闻香、品味、辨形入手。一观汤色,上乘好茶,汤色明亮清澈;二闻茶香,闻茶汤香味(热闻),以鉴别茶香味的雅与俗,即优与次。好茶热闻时清雅茶香飘逸,使人怡静温馨,心旷神怡。斟茶:第1泡茶主要是品茶的汤色与香味,当第1泡品尝到1/3量时,要及时续水,此时水壶嘴与茶具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内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第二泡与第一泡茶汤混合,茶汤香浓,茶中的成分充分浸出,是品茶的最佳时候。三品滋味,“品”是由形符三个口组成的会意字,意为一盅茶分三口品尝,饮时张口要小,可从盅口吸吮一小口。茶的滋味在口腔内,通过舌头到舌苔,直接刺激味蕾,啜啜、细细品味,感受茶的滋味偏于上颚,香气含量多的茶,茶汤咽下后,上颚的回味存续很久,可辨别茶香特质,如香甜、浓淡、强弱、鲜爽、醇和、苦涩等。名贵茶中,一般绿茶碧绿馨香,红茶红艳醇香,青茶清碧馝馞,白茶黄亮鲜醇,黄茶金黄芬芳、黑茶厚重馥郁,各俱特色,精彩纷呈。如果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香气不雅。好的茶叶应有持久的香气,喝完茶汤,茶渣冷却后不妨欣赏茶渣的冷香,俗称“冷闻”。因此,茶叶在干闻、热闻、冷闻中均具香气,才是好茶。而劣质茶香气消失殆尽。四评叶底,就是看茶经过冲泡后留下的形态,考究其条索、老嫩、正碎、色泽、匀杂、软硬、净度等决定茶之优次。

(7)尽杯谢茶:品完茶后,主宾相互行礼,表示谢意。

饮茶保健的注意事项

四季饮茶有别 

一年四季,每季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各有特征,不同的季节讲究饮用不同的茶。

春饮花茶:春三月,自然界生机勃发、推陈出新。肝与春气相通应,肝气喜条达舒畅不宜抑郁。花茶气味芬香,可促进人体阳气升发,解春困,提振精、气、神,散发冬天积存体内的寒邪。

夏冲绿茶:夏三月,自然界繁花秀丽,暑热逼人。心气与真气相通应,夏季心火易于旺盛。绿茶性寒味苦,清汤绿叶、清凉可口,饮之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安神宁心。

秋品青茶:秋三月,容纳秋收,平稳安定,气候干燥。肺与秋气相通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青茶寒热性适中,生津润喉、润肺,清除内热,缓解秋燥。

冬泡红茶:冬三月,阳气闭藏,水冰地坼。肾与冬气相通应,要保护阳气,养精蓄锐。红茶性温味甘,可养人体阳气,生热复暖,强壮骨骼、增强体质,养胃护胃,延缓衰老。

根据体质饮茶

虚寒体质者,可喝中性茶或温性茶,如红茶、黑茶,虚热体质者,可喝凉性茶,如绿茶、黄茶、白茶。

每天保健饮茶时间

上午饮茶,一般在每天吃完早餐后2小时,上午8-9点钟饮茶。宜根据人的体质选择茶类。平和体质者可选择红茶,红茶甘温,有促进人体阳气升发,而长精神。下午2-3点钟,此时饮茶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可以提神,消除疲劳,有利于下午工作。对一些“三高”人群来说,饮茶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保健作用。人体午后阳气旺盛,以选择绿茶或青茶最好,服之顺应自然,收敛阳气,清内热,除虚烦。晚上8:30分钟左右可饮淡浓适度的睡前茶,有人对晚上饮茶有误解,担心影响睡眠,其实不然,这个时间人体免疫系统最活跃,如有选择性地饮上一泡茶,易于修补和恢复免疫系统、再造细胞功能。可选择黑茶,尤其是熟普洱茶性温纯,个中的咖啡因经多年陈放发酵,作用减弱,饮之不会兴奋,不影响人体正常的睡眠。因此,晚上饮黑茶或熟普洱既修身养性,又能调和脾胃,帮助消化、分解体内积聚的脂肪。

泡茶与饮茶水温

泡茶宜开水(滚开水灌入茶瓶中静置1-2小时),有人担心开水冲泡茶叶会破坏维生素C,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茶汤中维生素C是比较难以分解的,而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茶汤中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它们能与铁、铜离子等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维生素C的分解。另一方面,用开水冲泡茶叶,既能使茶叶的香气更多更快地散发出来,又能使茶叶中的浸出生物(如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溶解比较多,使茶的滋味醇和爽口。此外,可使农药等有害物质随水蒸气蒸发。再者,在冲泡茶的工序中,是根据六类茶叶选用不同的投茶法。以茶养生者可结合季节采用投茶法,如春秋季中投法,夏季上投法,冬季下投法。泡茶的水温宜高,但品茶的温度不宜过高,饮茶温度介于37℃-50℃为宜,一旦茶叶温度超过60℃,长期如此,对健康不利,有罹患食管癌的风险。

饮茶保健宜忌

忌空腹饮茶茶有消食作用,茶中咖啡碱会促使人体胰岛素分泌,空腹时无食消化,饮茶可导致饥肠辘辘、嘈杂、头晕乏力等“醉茶”症状或低血糖反应。

忌进食前后饮茶饮茶后不宜立即吃饭,以免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功能,患消化性溃疡者由于茶刺激胃酸分泌,可加重病情。饭后也不宜立即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固成颗粒,妨碍吸收,引起消化不良。

忌睡前饮浓茶茶叶中含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下午、晚上,尤其入睡前饮浓茶可造成失眠。特别是神经衰弱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者禁忌。若饮茶保健者,没有上述疾病,可淡饮黑茶,黑茶不影响睡眠。

忌饮冷茶茶叶性寒,茶寒饮冷,损伤胃阳,使胃失和降功能。

忌用茶水服药茶中的鞣酸、茶碱与许多药物结合易产生沉淀,影响或对抗药效。

忌饮浓茶饮茶保健,以清淡为好,适量为佳。过浓的茶含咖啡碱等成分过多,导致神经兴奋过度,造成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患者不利。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对胃肠粘膜具有收敛作用,可引起便秘。茶叶中含大量鞣酸,可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的吸收。因此,营养不良及缺铁性贫血患者不宜饮浓茶。茶中的生物碱物质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又可加速尿中钙的排出,可导致体内缺钙,诱发骨质疏松症,容易发生骨折。茶叶中的茶碱会降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胃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消化性溃疡患者饮浓茶影响溃疡愈合,同时也抵消某些制酸剂的药效。茶叶中含有草酸,饮浓茶可促进泌尿系结石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中的茶碱新增高人的体温,发热者饮浓茶可使药物的降温作用减弱。微量元素氟有防龋作用,浓茶中的含氟量偏高,经常过量饮浓茶,摄氟量超过安全阈值,反而引起龋齿,氟斑牙等。

茶不宜反复冲泡一般茶叶(除金骏眉、乌龙茶等)只宜冲泡2-3次,通常茶叶冲泡第一次时可溶性物质新浸出55%左右,第二次为30%,第三次为10%,第四次只有1-3%,基本上淡而无味。故野诊曰:“头泡一口香,二泡味正浓,三泡尚甘醇,四泡味不存”。说明第四泡不含茶汁,且无香气,而且有害物质在第四泡中逐步分解渗出,饮之对人体健康不利。此外,茶冲泡时间太久或为隔夜茶,茶水会变质,饮之对人有害,应忌饮。

赞赏

长按







































郑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swqf/1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