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谈中医人的读书境界
刘力红
导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人生三境界,而中医人的读书境界,刘力红老师倡导读,而不是看。读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动了,久之,自然就会被感化了。另外,小编第一次知道刘力红老师的读书历史,实在敬佩!
以往的传统班,我都要求有一些必须读诵的书籍,请注意!是必须读诵的书,而不仅仅是看的书。读诵就是要求读出声来,朗朗上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当然我们现在都已经不懂读诵了,我这样仅仅是读而已,谈不上诵。诵的时候要有音、有韵,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去读。
以前的读书人都会读诵,我们现在都不行了,真是惭愧啊!不过也没有多大问题,你就这样很通顺地读出来,也都会有很好的效果。为什么要读呢?读书有什么好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过去是读书人,不是看书人。
现在的人都是看书人,很少有读书人,而看过就过了。读却不同,读是读进去的,我们读出声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动,都在起作用。我们读书,眼睛要动(看),嘴巴要动,鼻子要动,舌头要动,耳朵要动。而眼为肝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这一读,五脏都动起来了。
尤其舌窍带动心,耳窍带动肾,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藏精而主智,所以读书与看书是不一样的。那么,读还有另一个好处,读出声来,还可以训练自己对声律、音韵的这样一个感受和习惯。
我们为什么要求要读好的范文呢?
因为好的范文在声律、音韵方面都是极佳的。好的范文读多了,自可以将我们的感觉器官训练出来,训练成只接受好的声律和音韵。我原来要求传统班的同学,《古文观止》要读诵20篇,要经常读,读到能够背。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感官。实际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惭愧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学过文化,没有读过什么书。
大家看过我的历史就知道,我是有历史问题的,从小就是右派,没生出来我就作了右派。父母因为右派而下放到农村,我在农村呆了整整16年。父母为什么会被划成右派呢?因为他们是读书人。所以,很自然地就认为读书无用了。
我在20岁之前,父母叫我做的是什么事情呢?猪没有吃的,就去打猪菜;没有水,就去挑水;没有柴,就去砍柴;没有粪,就去挑粪,就是去干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说你去读两本书啊,去读读《论语》啊,没有!所以20岁之前根本没读过什么书。哪个叫李白,哪个叫杜甫,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长恨歌、短恨歌,我更是不知道了。
上了大学以后,因为我们78级里有很多老三届的高中生,出口就是这个古人那个古人,就是什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就是“满城春色宫墙柳”一类的东西。一听这些,我就懵了,根本不知道说的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来路。
后来慢慢就觉得很惭愧,这样怎么行呢?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才找书来读,才知道有《唐诗三百首》,有《古文观止》。才知道有《长恨歌》,有《琵琶行》,有前后《出师表》,有《陈情表》等等。
今天回忆这个过程,更知道读诵的重要。通过读诵可以训练你的语感,训练你的听觉,训练你的五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好的东西读多了,这个感受能力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所谓习惯成自然也。这个好的语感一旦形成,成为自然了,成为习惯了,那么,会写文章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你不需要别人来教你,无需什么章法,只要一动笔,写出来的文章都应该是能入眼的。
什么呢?因为你的语感在把关,好的文辞能够通过,不好的文辞自然过不了。那是比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强的。现在很多人写文章真不敢恭维,我的学生也是一样。不敢恭维的地方在哪呢?就是文章写出来了,自己居然不知道这个文章顺不顺,自己以为还蛮好,可一看就知道不是文章。什么叫文章?通顺才叫文章。为什么连通不通顺都不知道呢?因为没有上面的“语感”把关。
语感也就好像味觉一样,什么味道一尝便知,那自然不好吃的就吐出来了。小孩半岁以后就有很好的味觉了,为什么我们读到大学,读到研究生,都没能训练出好的语感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想这与中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而小学的很多教育就不太符合科学发展观。
以语文教育为例,小孩这个阶段的天性是模仿能力强、感性能力强,而相比之下,理性思维的能力却比较弱。所以,小学的教育应该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出符合其天性的教育。我们看现在的小学教育却不是这样,没有注重小孩的天性,相反过多地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要能让孩子懂,不懂的内容一律排斥在外,这样一来,许多流传千秋的好范文,便被拒之门外了。
而好的范文却是训练我们语感的无上良方,这个良方没有别的可以替代。如果能在小学的阶段读诵一定数量的范文,上述的语感是很容易造就的。这真正是事半功倍的事,因为天性在起作用。
我有一个不很好的习惯,我看书的能力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要看实际上也是读着看。《思考中医》出版以后,大家都以为我了不起,都说我读的书很多很多。听了这个评价我就觉得好笑,就感到外面的声音不能听,很多都在以讹传讹。
其实我读的书是很少的,为什么读的少啊?因为我是真正在读书,我不会看书。读意味着什么呢?读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看一眼就看过去了,为什么能一目十行呢?读,你不可能一口读十行,你怎么读啊?读跟看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这注定我是读不了几本书的,我读小说、读报纸也跟读《黄帝内经》一样,所以我不读报,因为没法读,一份《南宁晚报》就可能花去我一天的时间,要读我就成读报专业户了。过去还喜欢偷空看看武侠小说,现在也没时间了。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还喜欢我的文章?我想就正因为我读书。我所有的书都是用的“读”这个方法,只不过是小声地读,尽管是在小声读,但是它都在训练这个语感。尤其经典里的文章,尤其流传千古的文章,语感都是极美的。
大家读读《伤寒论》的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家看这多美啊!沉稳中带几分飘逸,这是白话文很难达到的。这样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读多了,它是具有感染性的,为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你经常读这些圣贤的文章,经常读这些很美的文章,你写出来的东西不美也办不到。大家说是不是啊?!就如你经常跟一个很温柔、很贤惠的女孩在一起,你不温柔也办不到;你经常跟一个很暴躁的人在一起,你不暴躁也办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要读好书,读圣贤的书,要读,而不仅仅是看。久之,自然就会被它那种美感而化之。什么叫感化?什么叫化?化就是它变成你,你变成它,融为一体,这叫化。达到这个化的境界,你想写一篇不通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是办不到的!因为你这个语感形成以后,它就会替你把关,杂质的那些东西,不通不顺的东西不可能有,就像过海关、过安检一样,违禁的物品一律都会被扣下来。
谈到写文章,实在是很惭愧,我哪里学过写文章?压根就没有学过。高考的时候作文还不及格,但是现在为什么写文章还能自信,还能得到老一辈的认可,其实就是那一点点功夫,就是这样一个平常读书的习惯,训练了这样一种语感。
所以大家一定要读一些书,我讲的是“读”一些书,而不是看一些书。因为你们已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那么现在要回过头来读一些书,要强迫自己读一些书。具体读什么?大家可以自己找。
比如《素问》的前九篇,比如《大学》、《中庸》,这些都是很美的语言,又比如刚刚读过的《伤寒论》序,还有《古文观止》等等,总之要读一些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所有的“长寿之乡”都是伪造的?
作者斯夫
作者
斯夫,本文原载“斯夫笔记”
年有份特殊的报告《中国亿万富豪非正常死亡报告》,调查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已死亡的亿万富豪;这也是一次沉重的调查——他们都不是寿终正寝。调查对年以来公开报道中的72名亿万富豪死亡案例进行梳理,数据显示,15名死于他杀、17名死于自杀、7名死于意外、14名被执行死刑、19名积疾早逝,数字令人深省。
这份调查透露出的一个信息至少是,生意做得再好,也不能保证长寿。所以,寿命不能用钱买到,否则,我们今天可能还生活在秦始皇的统治之下。报告中有19名亿万富豪死于疾病,占调查样本的26%,是亿万富豪的第一杀手。而在疾病中,这19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多,有9人,另有7人死于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这19名富豪,平均寿命只有48岁。最年轻的南民,去世时只有37岁,而王均瑶和孙德棣则是在38岁时早逝。年纪最大的章胜汉,脑溢血去世时也只有59岁。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亿万富豪病逝的年纪明显偏小。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良好心态”,但富豪能够做到这四点的不多。许多富豪是靠勤奋发家,但这个习惯也导致他们将大量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上,休息与锻炼不够,长时间焦虑、紧张,都加速了他们的“积劳成疾”。
生意做得再好也不能买来长寿,但是长寿是否可以带来生意呢,答案却是肯定的。
长寿之乡是伪造
最近有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包括新疆阿克苏温宿县、湖北“梁子岛”,广西巴马县的所谓“长寿之乡”都是伪造的。
国内“长寿之乡”多涉嫌伪造,这也解开了许多人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何穷乡僻壤竟能寿星频出?按道理讲,应该是医疗条件越好的地方人们越长寿,什么养生啊,地理环境啊,起的作用并不大。
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将新疆列为“世界第四大长寿之乡”。而所谓“国际自然医学会”是日本人森下敬一于年创建的一家私人医疗机构,主营业务为食品、仪器等保健品,并非世界权威医学机构。该机构从未发表过有关长寿的专业论文。在新疆被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后,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同意对新疆百岁老人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学者何炳济参与抽查了阿克苏市、温宿县上报的9位百岁老人,他们最大的岁,最小的岁,平均年龄.3岁。调查后发现,9位老人都未达到百岁,真实平均年龄在85.1岁左右,那位岁老人其实为89岁。
何炳济后来撰文说,“新疆百岁老人较集中的地区,并不具备造就长寿的营养、医疗、环境卫生和其他经济文化等基本条件。不少百岁老人是由于记忆不准、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健全的人口档案,仅凭本人与村干部随意申报误成的。”可见新疆长寿之说,并不可靠。
其实活到90岁是很常见的,江浙一带的富庶之乡里,90岁老人并不少见,从一个县里找出90岁以上的老人,估计上百个都不止。但是要是活到岁就少见了,因为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医疗条件很好的开国元勋、革命元老,享年80多岁人们觉得去世有点早,90多岁觉得正常,活到岁就稀罕了。
一个地方要是批量出现岁以上老人,这当然是个神奇现象。巴马县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定为“世界第五大长寿之乡”,在其官方宣传中,被称为“中国最年长寿星”的罗美珍,年出生,年去世,活了岁。按照罗美珍的年龄,她是在61岁生下的儿子,并不合常理。
造假原来有传统
史记和圣经中,均有古人活到数百岁的记录,这些都发生在远古时代。有文字记录历史后,人的寿命就正常化了,但还有一些人活成了人瑞,都是作为猎奇的记录,对其出生时间,大多无法考证的。
在知识没有普及化的时代,可能会不知道确切的出生日期,从而混淆年龄,这也是正常情况。那些名人的年龄不大可能造假,他们尽管享有最好的资源,在种种记载与传闻中常常“活不过”乡野老叟,原因之一是乡野老叟的年龄可以方便地被造假夸大。
造假当然是有动力的。中国向来有敬老传统,历朝政府也将长寿老人视为“祥瑞”,给予各种表彰。为谋取福利待遇,中国古代素有长寿造假的传统。在北宋,80岁以上的老人,能获得“加劳酒食”“绢二匹”“腊茶一斤”,及建牌坊旌表的奖励。在清朝,朝廷会为岁的老人赐银30两,修建“百岁人瑞坊”;到岁,赏赐加倍;到岁,赏赐更要加两倍。康熙、乾隆先后四次召集“千叟宴”,为在千叟宴上获得赏赐,一些人不惜虚报年龄。嘉庆元年的千叟宴上规定,年龄超过65岁的与会者都能获得赏赐,超过80岁者赏赐更为丰厚。时任内阁侍读学士的翁方纲,在千叟宴上自称66岁,而实际按照他自撰的“家事略记”,当年应为64岁。还有一名李姓老人当年78岁,虚报82岁参加千叟宴;谁知不久朝廷推出新政,如果官员父母超过80岁,官员都要回家赡养,于是李姓老人的3个儿子都被迫停职回家。
巴盘屯所在的巴马县,人口约30万,自“世界长寿之乡”的说法广为人知后,不断发展以养生、保健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年全县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17亿元。每天约有40多名游客到村中最年长的老人家中拜访,送上5元、10元的红包,老人每年可收入8-10万元。而巴马县兴起的养生项目,同“国际自然医学会”的经营内容高度一致。
湖北梁子岛所谓有14位百岁老人全是当地政府部门吹出来的,有记者到梁子岛调查发现,一位自称岁的老人,儿子竟只有50岁,而在派出所的户籍档案中,岛上没有一位老人超过岁。
当地官方也承认这是旅游炒作,如果有人说是百岁老人,政府就会补助几百元。
“养生”要在大城市
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现象,但强劳动和缺衣少食会加快死亡步伐,所以贫穷地区人们寿命更短,贫穷是长寿的敌人。人们更长寿,是因为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部分解脱出来,还因为可以吃饱穿暖,有能力享受医疗服务。这就是为什么生活条件好的地区,人们寿命更长,京沪人均寿命过80,云南等地却不到70岁。
众多研究显示,一个地区人均GDP和人均预期寿命呈正相关,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寿命越长。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排行榜中,前四位是上海(80.26岁)、北京(80.18岁)、天津(78.89岁)、浙江(77.73岁),而广西排在第14(75.11岁)、西藏排在最后(68.17岁)。由此可知,百岁老人多的地方,人均寿命不一定长。年香港男性、女性的人均寿命分别达到了81岁和87岁,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最长寿地区。其原因不在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也不在于泉水的天然矿物,而在于香港发达的经济,及领先的公立医疗系统——政府负担着全港41医院的九成开支。想要“养生”,还得依赖大城市。
人们更富裕和有空闲,对长寿的需求就越高,老人家在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就是养生知识,希望通过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或者养成什么习惯更为长寿。长寿造假区域的食物和环境都被追捧,于是乎就产生经济效益。笔者的朋友圈中就有人去巴马买房养老的,后继者还不乏其人。
虽然人们对造假已经有些麻木,不那么不在意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是,一个地方,尤其是以政府之名,即使是造福乡里,在长寿上造假也是不应该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无伤大雅,可是这体现了政府的诚信问题,并且也会误导一部分人,让他们痴迷于养生,这难道不是这些年来“伪专家”的“伪养生”盛行的一个诱因吗。所以,我们还是要更相信医疗,相信医生和科学的作用。
长寿研究科学化
长寿研究近百年来才开始科学化;近10年来,长寿研究逐步取得突破。德国科学家用15年的时间,调查了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他们的父母死亡时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多9-10岁。因此,科学家们认为,长寿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目前,长寿研究已成为一个跨领域、发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欧洲科学家看来,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改变、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细胞氧化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寿命的长短。
当前,科学家对长寿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寻找“长寿基因”。这里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4号染色体”。欧洲科学家认为,“4号染色体”上有长寿基因,如果能发明出刺激长寿基因的药物,就能减缓人类衰老的速度。二是载脂蛋白E。这种基因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迟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寿命增长。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普遍认为,主要是载脂蛋白E2基因在对人的寿命起延长作用;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载脂蛋白E3比较多,占到了80%-90%的比例,如何刺激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抑制“减寿基因”。说到这一点,人们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国际上基本认定,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是导致人类寿命变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衰老”。市场上的“消除自由基”产品,只能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因此作用不大。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几万人的大型试验,发现只服用能够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长寿命的作用。
当然,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也得到确认。“内因”很关键,“外因”也不可忽视。有国外研究者认为,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
一是饮食。欧洲的一篇研究报告说,少吃可以延缓衰老。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会认为,素食者的寿命要长于没有饮食忌讳的人。
二是心理。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旅游度假能够延长人的寿命。比起那些从不旅游度假的人来说,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来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对寿命的影响也很大。”在国外,很多老人的独立性都特别强,有的还在大街上当义工,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对长寿也打有好处。
三是生活习惯。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熬夜、酗酒、过度运动等都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度。而身体可供消耗的就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人到30岁以后就应该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为以后的生活多积累一些能量。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在欧洲,70%-8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德国富尔达大学健康学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认为懒人更长寿,理由是活跃的身体会产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过程。
四是生存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够通过基因调控而无限延长,但仍要追求生命质量,要活得有意义。
现代人虽然寿命上去了,但有些人过了四五十岁就与疾病为伍,真正健康的“年龄”,和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年龄差不多,后面的生命完全靠现代医学技术维持。这样的“长寿”,能有多大意义?因此,长寿必须引入健康概念。先健康,再长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