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能成为“奢侈品”,除了资源的稀缺,价格的昂贵,还需要本身品质的精良,从这三点看,中医算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了。
因为你除了难找到真正的地道药材,更难找到一个真正地道的中医,后者必须能将中医的精髓贯穿到治疗中。
即便这三点都满足了,还剩下一个问题,这个想看中医的人,不能因为功利而仓皇,否则就容易犯焚琴煮鹤的大忌。
地道药材的稀缺和昂贵,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儿。有钱的人很多,能去日本买药,去美国看病,买到“霍山石斛”、“东阿阿胶”都不是难事。但能不能找到地道的中医就难说了,这个地道不是包治百病的许诺,不是绝不外传的偏方、绝招,而是为医者高屋建瓴的治疗观,疾病观,这才是中医的真谛,才能成就地道的中医。
既然要高屋建瓴,牵扯到的就不仅是医术,还有医生本身的做人格局。当你遇到“绝对不能吃中药”的西医,或者是“做化疗就会死的”中医时,先要分析一下,是病情使然还是医生使然?
这种对另外一种医疗方式或者其他医生的绝对排斥,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人,往小了说可能是同行相轻或者行业之争,往大了说则是对疾病和生命的认知无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是国际知名的病理学家,但他多次说,他下放基层的时候,找他开中药的人比开西药的人还要多。孙燕院士是西医肿瘤学家,却在被很多西医不齿的中医药中,创制出弥补化疗短处的中药制剂,这就是肿瘤病人常吃的“贞芪扶正”;何裕民教授是中医肿瘤专家,但却在他的新书《抗癌力》中,第一个提出了人体“抗癌力”的概念,能形成一个医学新概念,不仅因为有三十年的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更因为有对西医的理会以及对疾病的哲学思考。
身为医生,需要胸怀,也需要实力,前者出于对病人的悲悯,后者源于自身的包容力,如果以此衡量一门医学,那就是常说的“博大精深”吧。
只可惜,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寥寥无几,视野的狭隘、境界的低下,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多了匠气,病人也由此少了生机。在医学不断发展,病人却越治越多的当下,医生的眼界和格局不能不说是个重要问题。
再说回看病的人。人们对中医质疑,一部分因为中医不能速效。其实,西医进入中国不过百年,之前的治病救人,无论缓急,指望的都是中医。
之所以现在觉得中医是“慢郎中”,一个是“疾病谱”的变化,一个是看病心理的变化,说到底,两者都源于急功近利:功利之心让人因为仓皇而生病,又因为仓皇而要求速效,于是我们看到了与高效率生活并生的“生活方式病”,诸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还有为了应对高效率而产生的中药西药化、“中医现代化”。
就算每种中药都能像青蒿那样,提出“青蒿素”这样的世界级成果;就算我们因为有了能精准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忽略虽然不够精准,但治疗范围远广于“青蒿素”的青蒿,这种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的方式本身,其实就是在与中医“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的疾病观相背离,只不过这已是社会之需,无法逆转,也就因此注定中医成为这个时代“奢侈品”的大势,而所谓“奢侈”,不仅是对“奢侈品”的高贵标榜,也是对贫瘠和仓皇的反向提示。
这是中医最大的价值,也是中医永远存在下去的价值人物简介:王阶,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医院院长
日前,王阶就“中医价值”这个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谈起中医的发展,王阶认为,谈中医的发展,首先要谈中医做了什么,谈中医做了什么,前提是不能忽略历史。
中医最大的价值是能治好病,能治好疑难杂症,能解决某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是中医最大的价值,也是中医永远存在下去的价值。
谈中医不能忽略历史
记者:从踏入校门到博士毕业,从出国访学到当今的名医大家,时光荏苒已40年,对于这40年中医药的发展,你怎么看?
王阶:几千年以来,中医一直采取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延续下来,18世纪末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冲击。年,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曾提出取消中医,后被叫停,但彼时,中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但中医的基本内核一直存在。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些异样的声音,但都未能影响中医的发展。
伟大领袖MZD曾说,“团结中西医做点工作”,他还说,“针灸是个好东西,将来外国人也会用”。
年,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开班,由名老中医授课,这些西医大夫跟随老中医看病,西医基础加上老中医的经验,临床疗效大幅提升。于是,一份《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被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完后批示道:“此件很好……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人们以为最后这句话是毛主席对中医的批示,实际上是对西医学习中医的批示。正如毛主席所言,第一批“西学中班”人才辈出,如陈可冀,吴咸中、屠呦呦这样的大家,都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典范。
年,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学新药学”。他们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西学中班更加发扬光大。当时国家的卫生政策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同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并强调中医传统不能丢。年提出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学的系统整理和分类
记者:中西医结合是发掘中医的进程,也改进了中医的发展,国家除了用西医学习中医来发展中医外,还做了哪些事情?
王阶:在全国成立中医学院应该是中医发展的重大举措。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先后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多年后,这五家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仍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