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_5941808.html
各位朋友大家好:
近两年来,随着中医的升温,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大火。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都在说中医治未病这个话题。一时间,中医治未病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可是,中医治未病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您又有多少了解呢?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是什么意思?是圣人治不了病,而拿治未病做托词吗?
孙思邈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已经生病能治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怎么才算是下工?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疑问了,治未病究竟包含着几种意思呢?
下面先让我们看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神医扁鹊是如何未病先知的。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说:您有病,病在腠理之间(病在肌肤与肌肉之间),如果不治疗将会深入。蔡桓公很客气的回答:我没病。
十日后,扁鹊第二次见到蔡桓公时说:您有病,病在肌肤(病深入肌肉与皮肤),如果不治疗将会深入。蔡桓公很不高兴,根本就没理扁鹊。史记记载,桓侯不悦。
十日后,扁鹊第三次见到蔡桓公时说:您有病,病在肠胃(病情再次深入到肠胃),如果不治疗将会深入。蔡桓公这次更不高兴了,还是没理扁鹊。史记记载桓侯再次不悦。
十日后,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后,转头就走。这次,蔡桓公纳闷了,心想这个骗子怎么不说我有病了。差人问扁鹊,扁鹊答复说:蔡桓公病入骨髓,我已经没办法了。说后,逃离了蔡桓公。
史记记载,五日后蔡桓公身体疼痛,差人寻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不见踪迹。没几日蔡桓公病故。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三个启示:
1、中医确实能够通过四诊之一的望诊在患者未发病之前,发现疾病,并提出治疗方案。这是未病而防病。这个未病是患者认为的未病,而非医生认为的未病。就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凡事乱了就不好收拾,在未乱之前而治,使之不乱,这是最高明的管理者。就好像一个家中有一位中医,也不见他做什么工作,而这个家里人就不生病。为什么?因为病都被子萌芽状态中消除了。
2、中医的脏腑传变观点。中医认为人受六淫邪气所伤,若不通过中医手段治疗,则会深入脏腑,病情日重,这就是中医的六经传变理论。
3、不能随便告诉没建立信任关系的患者,你有病。否则,得到的答复很可能是你才有病。
在《金匮要略》中,有人问医圣张仲景说:上工治未病何也?看来古人也有此疑问。我们看看医圣是怎么回答的?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医圣张仲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好的中医,治疗肝病的时候,先要补好脾胃,因为肝病很容易传导到脾胃。若脾胃受伤,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崩溃,这就使恢复健康的难度增加了。此时,如果要先保护脾胃,就拥有了恢复健康的先决条件。
《黄帝内经》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这是黄帝内经讲治未病的其中一个角度。这句话如果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连接起来看,观点就明晰了。中医通过五行关系确定了五脏之间的母子关系。例如: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因为肝主木,心主火,木能生火,并因此确立的母子关系,其他以此类推。当心血虚弱时,中医会采取补肝血的方案。此为虚则补其母。当心火旺盛时,中医会采取泻肝火的办法,中医称之为,实则泻其子。
那么,中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中医在疾病治疗方面,强调保护元气,保护胃气,保护以病的脏腑,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元气是人的先天之气。胃气为人的后天之根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增强免疫力,增强自愈力。
另一方面,中医认为要保护已经生病的脏腑,尽量不去伤害他。而是去通过调理与其相关脏腑的气血,而去影响已病脏腑的状态。让身体的免疫力去发挥作用,并因此达到自愈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黄帝内经》说:脏病治腑。
这是治未病的另外一个观点。中医认为五脏与六腑是相关联的,比如: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若五脏生病,则须调理六腑的寒热虚实,这样既解决了五脏的疾病,又使已病脏腑不受伤害,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做法。
上面我们从未病先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又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和脏病治腑的四个方面,粗略的讲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作用。虽如此,并不能全面的涵盖中医治未病的方方面面。黄帝内经中关于类似的观念还有很多,就不详述了。这篇文章也只能揭开中医神秘面纱一角,要想了解到中医的全貌还需要各位朋友深入的了解。
希望了解本次讲座文字版内容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