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既包括睡眠不足也包括嗜睡,具体到国人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不足。中国国民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入睡难、失眠、睡眠质量差和易醒等,均属于睡眠不足的范畴。
据艾媒咨询调查,睡眠障碍群体中受上述睡眠不足问题影响人群占比均超过40%,而嗜睡问题仅占7.62%。对于较为困扰中国国民的入睡难,数据显示,仅有15.56%的中国国民能够倒头就睡,过半国民需要10-30分钟才能入睡。因此,中国人睡眠问题产生的需求中,助眠需求相对旺盛,醒神需求相对较少。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分为:生理因素(如心血管疾病、肝火旺、气血不足)、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或过于兴奋),环境因素(如睡眠空间、亮度、噪音、在不熟悉的环境入睡)、生活习惯(如引用浓茶或咖啡、熬夜、睡眠注视电子屏幕)等。另外,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睡眠质量的程度不一样,例如有的人在很喧闹的环境中也能呼呼大睡,而有的人睡觉时不能容忍一丝声响。睡眠受不同因素影响程度因人而异也意味着治疗失眠需求多样化,催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艾媒咨询针对网民的调查显示,从失眠原因调查结果来看,53.6%网民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紧接着影响因素依次是环境问题、娱乐后精神亢奋、饮食问题等。除了外因,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艾媒咨询调查的数据显示,年80.88%的中国居民在近半年有熬过夜,其中43.09%表示熬夜是主动选择,77.05%表示熬夜频率在每周1-4次。由于生活与工作压力、手机和过量信息干扰等各种因素,一边养生一边熬夜这种矛盾现象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睡眠问题已成为现代化生活难以回避的一部分。
根据艾媒咨询对不同年龄段的网民调查,没有出现失眠问题占比最少的群体为31-40岁年龄段,该比例仅为5.0%。中年人最受失眠困扰,应该主要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的影响。18岁年龄段以下群体失眠问题也比较严峻,应该主要是受学习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双重影响。如果仅看经常性失眠人群占比,则呈现两极分化趋势,18岁及以下和51岁及以上均饱受经常性失眠影响。考虑到老年人本身需要睡眠时间较少,应更重视经常性失眠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睡眠问题呈年轻化趋势。根据艾媒咨询调查,失眠人群中占比最多的是31-40岁中年人,占比第二的是22-30岁的年轻人。对于工作的青年人而言,日益紧张的工作节奏导致“缺觉”已经成了生活常态。年轻人长时间的熬夜加班,导致睡眠问题逐渐恶化,从最开始的入睡困难逐步发展到整晚睡不着的重度失眠。还有部分年轻人更是主动熬夜,理由是工作时间已经很长,不熬夜就更没有闲暇时间。对于还在上学的青少年,学习压力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睡眠不足问题。
睡眠经济产品主要分为家居硬件、药物保健和助眠APP三类产品或服务模式。家居硬件除了传统的床上用品和家具外,比较流行的还有智能手环等“黑科技”硬件产品,主要通过面料、材质或黑科技改善消费者睡眠环境舒适度。药物保健消费主要分为药物和保健品,直接通过生理作用调节用户睡眠状态,例如现在比较火热的褪黑素相关产品。
助眠APP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物,本质上是互联网平台服务,通过播放声音、记录睡眠数据或帮助消费者形成良好睡眠习惯以促进入睡,主要包括声音助眠类、作息习惯类和监测记录类APP。目前,睡眠经济仍以家居硬件消费为主,药物保健渗透率较低,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根据头豹研究院的估算,家居硬件消费占睡眠经济约七成,药物保健消费占睡眠经济约两成,助眠APP消费占比仅约一成。
从消费者购买的具体产品来看,目前消费者仍主要采用物理助眠方法,渗透率较高的主要是眼罩、眼贴、枕头和耳塞等家居用品。上述产品是科技含量较低的消费品,且各品牌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不利于诞生大品牌。消费者选择上述家居用品可能是因为其使用便捷,且使用周期较长,不像药物或保健品那样需要持续购买。但这种消费习惯也说明了中国消费者连续消费意愿不强,助眠产品开发和消费较为缺乏科技加持。若要进一步开拓睡眠经济市场,挖掘消费者的持续消费潜力,仍需培育中国消费者在睡眠领域重科技、重疗效、持续消费的习惯。
三大助眠领域优缺点各不相同。传统家居硬件消费属性更强,更易遭到同质化竞争;电子智能硬件虽然黑科技属性较强,但是要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药物保健类产品只要经过实验认证,其疗效一般比其他手段更好,但是研发投入大且国家监管严格,新药上市也需要较高的推广成本。助眠APP虽然推广成本比家居硬件和药品保健产品更低,但是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APP功能大多同质化,开发和复制比较简单,容易面临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发展前景最为不稳定。从发展前景看,目前家居硬件中的电子智能硬件和药物保健类产品成长较快,渗透率有望提升。
睡眠经济规模庞大,且总量稳步增长。-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3亿元增长至.6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约9.6%,市场总量常年稳步增长。分类来看,家居硬件中的床上用品等消费产品竞争激烈已是红海市场,只有近年来新兴的智能电子设备等科技属性较强的产品成长前景较好;药物保健类产品虽然渗透率较低,但其年平均增长率可达15%,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助眠APP虽然渗透率更低,但是由于其尚未探索出合适的盈利模式,且容易面临互联网大平台等头部玩家的竞争,目前成长前景仍然不稳定。
综上所述,睡眠经济中药品保健类产品属于成长前景较为确定的蓝海市场,有望更多受益于国人日益庞大的睡眠需求。
报告方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公号“前途数据服务”,APP“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