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5个。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15°,斗指辰位(东南方向)。清明开始,气温逐渐回暖,天气清新明朗,大地一片新绿,到处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人们在清明节的两大主体活动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
在清明节养生方面要注意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麽做的。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养生篇
夜卧早起,已使志生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为了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适当的晚睡一些,早起一点,当然这里说的晚睡不是让您“熬夜”,“夜卧早起”是天黑了以后,你就应该睡觉了,早上早起一点,有利于气血恢复,那么第二天就会清神气爽。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也是春天的养生要领。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在庭院里散散步,甚至可以随意地披开头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伸展一下筋骨,舒缓气血。
预防节气疾病
清明节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扫墓祭祖,此时人们祭奠故人往往心情悲伤,容易诱发一些精神疾病。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天主肝,肝喜条达,恶抑郁。所以不要太过于悲伤,保持乐观情绪。另一个是清明时节,阳气逐渐生发,一些心肝火旺的人,容易情绪急躁,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群,要切记急躁情绪。这些人都要多去户外走走,看看春天美丽的景色,呼吸春天草木清新的气息,可以调理机体机能,驱散阴霾,使心情愉悦。
气温变化,注意适当增减衣物
清明前后气温还不稳定,一些体弱多病和年龄大的老人容易染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冬伤与寒,春必温病”。他的意思是说冬季感受寒邪,埋伏于体内,郁而化热,当春天气候温暖之时,伏热外发,而成温病。春天也是一些流行性传染病高发季节,在古时称为瘟疫,现在正值新冠肺炎流行时期,请大家注意冷热交替,按气温增减衣服,防止感染。
防止过敏性疾病
清明时节正是踏青赏花时节,这时也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全身发痒等过敏症状。所以那些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
饮食篇
清明时节,阳气逐渐上升,草长莺飞,新鲜的食材应时而生,有脆嫩的春笋、鲜绿的马兰头、泛紫的菜苔……,中国的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清嫩的时蔬能清散体内的郁热,兼有疏肝健脾的功效。那清明时节常吃的美食有哪些呢?
青团
清代美食大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这个翠绿色的小团子,在南方江浙一带叫做“青团”、“青团子”。
关于青团民间还有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外面翠绿色的包裹是用艾草做成。艾草性味: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本草纲目》记载有:温中、逐冷、除湿。民间常有“清明吃艾,勿怕雨浇”的说法。由于南方阴雨潮湿,所以借助艾草升举阳气、驱散寒湿。翠绿的青团不仅美味而且具有一定药用价值。
食荠菜
在北方的山野中,成片的荠菜青翠欲滴,采摘清洗、剁碎后,加入肉馅,制作成水饺、蒸饺,引人食欲大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赞荠菜“明目、益胃”,尤其适合肝气不畅、双眼痒涩的人食用。荠菜所含的荠菜酸,是一种具有止血良效的成分,能有效缩短出血时间和加快凝血,常被用作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等病症。荠菜还含有乙酰胆碱、谷甾醇和季胺化合物,能起到降低胆固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适合用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荠菜含大量粗纤维,能增强肠道蠕动力,最适合那些长期便秘、有痔疮的患者。
春茶
清明出好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保证了茶色翠绿,茶质柔嫩,香高味醇。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毛峰,信阳的毛尖,峨眉的竹叶青等春季新茶。新茶禀土中之清气,兼得春之生发,更能清利头目、消除热渴。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的记载,还记载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说:“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汉代名医张仲景说:“茶治便脓血甚效。”至今,我国民间仍有用茶叶治疗痢疾和肠炎的习惯。而清明前产的茶——明前茶,更有贵如油一说。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喝上一杯春茶,更能令人头脑清爽,心旷神怡。
保健篇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主肝,肝又主情志,有些人易出现心情抑郁、头晕、失眠等症状。您不妨可以试试这些保健小方法。
远眺
远眺,这个方法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是一种舒缓、振奋精神的方法。尤其是在春日里,到处生机盎然,放眼望去田野到处一片新绿,呼吸草木清新的气息,此时,您是不是感觉神清气爽了呢?
按摩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十宣十宣,宣即宣泄。刺激十宣穴能调节情志,如果感觉,“心里堵闷不痛快”,可通过按摩十宣穴来缓解。另外也可从额头开始往后脑方向做点扣动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脑,是治疗脑神经衰弱、头痛、抑郁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
按摩太冲、合谷两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经的总开关,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具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按摩太冲穴可以起到疏泄不良情绪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气郁结的作用。经常按摩太冲穴,肝经整个的气血都会旺盛。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3分钟,然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2~3次,共计10~15分钟。
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按摩合谷穴可以使颜面的气血充足。另外,合谷穴还特别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合谷穴的按摩方法是,用自己的右手握住左手,右手的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按压时穴位上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此外,重要一点,孕妇和不易受刺激的人士不要按摩此穴。
习俗篇
在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中,一些活动也与养生有关。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外出踏青,脚踩绿意盎然的大地,呼吸春天树木、泥土的芬芳,另人心情舒畅,愉悦。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在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在春天里放风筝,天地俱生,万物复苏,风筝会随大自然的升腾之气冉冉升起,看着高飞的风筝会令人心存高远,志在千里。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内容来源:北京颐和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