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ldquo痛风rdquo二

01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病名,《东垣十书》、《丹溪心法》等将痹证中的痛痹、行痹并列称之为痛风。《格致余论·痛风论》言:“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指出血热为其内在因素,冷水、外湿、凉风诸寒凉外搏,是外在因素,气血运行不畅是“痛”之关键。

02

痛风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体内,滞留经络,复因饮食劳倦,房事不节,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气血凝滞不通,故发病。

03

痛风的发生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治疗方法有限。近年来采用中医药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痛风取得良好疗效,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的多样化让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

痛风的中医辨证,大约分为四种类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湿热蕴结型,痰瘀痹阻型。

寒湿痹阻型。局部关节疼痛,疼痛肿胀但是不红,无灼热感,患者会感觉局部发冷,舌质淡苔白腻;中药给予四神煎加减。

肝肾不足型。病人除了关节疼痛,还伴神疲乏力,头晕,舌质淡苔薄白;中药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

湿热蕴结型。局部红肿热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中药给予四妙散加减。

痰淤痹阻型。一般在痛风后期,多处出现痛风结节,痛风石沉积,关节疼痛,舌质暗淡,有瘀点或者瘀斑;中药给予丹溪痛风方加减。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中医治疗痛风,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除了中药效果不错之外,更有针灸,点刺放血,穴位埋线,耳穴压豆,艾灸等配合治疗,更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局部压痛、关节肿胀、皮色皮温、关节活动及全身症状。

总之,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规范的治疗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管理十分重要。降尿酸药物治疗痛风疗效显著,但是其需要长期服药且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差,痛风反复发作。中药治疗不仅可以对症治疗,还可以标本兼治,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对高尿酸血症和不同类型的痛风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联合中药标本兼治,有助于痛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杜巧芳;郭会卿;张开;王铭增.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J].中国民间疗法,,v.28,-.

[2]杨振博;张肖敏;赵梦慧.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J].光明中医,,v.35;No.,-.

(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ysdp/6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