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荷乍露嫩绿,后院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立夏,是象征夏季开始的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时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此时刚刚进入春季。
无论南北差异如何大,对中国内地来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天的“普惠制”,让万物均等地得到繁盛的机会。因此,古人认为,夏季万物之盛,乃是承纳天地之恩赐,人们对此谦卑地感恩。
立
三候
夏
.05.05
一候,蝼蝈鸣
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蝼蝈鸣指的是开始听到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
二候,蚯蚓出
指蚯蚓出土。蚯蚓是钻在土壌中生活的软体动物。冬季时蚯蚓会在土层中冬眠。到了立夏,土壤也升温高,水分增加,土壤潮湿、松动,蚯蚓柔软的身体便可以在松软的土壤中活动了。
三候,王瓜生
王瓜是葫芦目葫芦科植物,别名吊瓜、雹瓜。它的花期从5月份开始,正是立夏节气前后,王瓜花一般是白色或黄色,具极长的丝状流苏,因为花朵多须,就像长着很长的白胡子,也被称为公公须。王瓜生,正指的是王瓜花开。
立夏时节警惕这些疾病
●预防皮肤过敏
立夏过后,气温明显增高,雨量也会增多,闷热潮湿的天气为皮肤病发作提供了条件。在立夏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注意防范丘疹、荨麻疹、足癣、日光性皮炎等皮肤病。
●预防肠胃疾病
进入夏季以后,部分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易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各种胃肠道问题。
原因一方面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受影响;另一方面,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
●预防风湿病
空调、风扇可让人觉得舒爽,但同时人体易受风寒之邪,加之气温变化大,极易诱发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对人损害极大的疾病,它主要损伤人体的关节、肌肉、骨骼、肌腱、韧带、滑囊、筋膜、血管、神经,轻者可引起疼痛、麻木、肿胀、酸困,严重的可能造成关节变形、死亡并可能伤及脏腑,危及生命。风湿病病程很长,并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上此病,尤以老年人为甚。
●预防热伤风
夏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属于壮医“痧病”。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立夏·调气养心
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心对应夏,夏季心旺肾衰。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01
饮食强心
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应多吃酸性食物,如鱼、鸡、瘦肉、鸭肉、豆类、芝麻、洋葱、圆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芦笋、南瓜、小米、玉米、山植、枇杷、杨梅、香瓜、桃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夏季因天气炎热而容易出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消化系统功能降低。此时宜多吃稀食,如早晚食粥,午餐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还可加入荷叶、绿豆等具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还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桃、乌梅、草梅、番茄、冬瓜、黄瓜等.鲤鱼就是很好的利湿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以及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02
锻炼强身
夏季锻炼身体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根据壮医理论,通过锻炼,可达到三气同步,提高体抗力。
对于运动的时间,许多人都认为最好选在早晨,研究表明,在夏季早晨6时前,空气中的污染物最不易扩散,是污染的高峰期。因此,晨练并不是越早越好。
疫情期间,外出锻炼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
03
艾灸养心
《医学源流论》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故称心藏神。
立夏节令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艾灸是不错的选择。艾灸养生重在养阳、养心、养神,灸劳宫、涌泉、心俞等穴位,可安神养心,呵护血管,补充心神气血,从而达到保养心脏的目的。
壮医防治风湿病特色疗法
01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医院风湿病科主任李凤珍主任医师。
本疗法适应症较广泛,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主要用于寒毒、瘀毒所致之病症。主要用于发旺(风湿病)、痧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核嘎尹(腰腿痛)、颈椎病、肩背酸痛、麻抹(麻木)、肢体麻木、“甭裆呷”(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肌肤痹冷疼痛不适、骨折愈后瘀积、“林得叮相”(跌打损伤)、“巧尹”(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02
壮医药熨疗法
壮医药熨疗法是将相关壮药水煎成药液,利用侵泡了药液的毛巾,熨烫于治疗部位,借助药力、热力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主要适用于寒毒、湿毒、风毒、痧毒、瘀毒所致的病症,如发旺(风湿病);痧病(感冒);麻邦(中风偏瘫)、肌肤麻木不仁、肌肤痹冷疼痛、萎软无力;颈肩腰腿痛、骨折、跌打损伤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哮喘、慢性咳嗽、鼻炎等;痛经、闭经等妇科病。
03
壮医火攻疗法
是采用经过酒精、药材等炮制过的药枝(如鸡血藤、追骨风、牛耳风等),点燃一端待明火熄灭后,用暗火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间接在患者关节肌肉痛处的皮肤熨灸。
主要适用于风湿病关节疼痛或伴肿胀而关节局部灼热不明显、功能活动受限者;肢体痹冷;风寒头痛或痛经等。
04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经过壮药炮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灼灸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的一种灸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适应症广,主要适用于痧病、胃脘痛、头痛、头晕、风湿关节疼痛等内科疾病;带状疱疹、慢性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痛经、附件炎、带下病等妇科病;小儿疳积等疾病;眼干、视物模糊等眼科疾病;口腔溃疡等口腔科疾病;耳鸣等耳鼻喉科疾病。
良医推荐
李凤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广西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风湿病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广西中医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病分会委员、广西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西民族医药协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技术传承人。
长期从事风湿病的壮医诊治和研究,擅长壮医治疗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银屑病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病。
出门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
出诊地点:门诊四楼风湿病科门诊
风湿病科联系
门诊:-
住院:-、
审核把关:大壮壮
内容生产:鱼雷&小壮壮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特别鸣谢:风湿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