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清明,和其他节气不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历来都备受重视。除了踏青扫墓,大家对清明节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来聊一聊。
01
清明由来
传统的清明节起源大概在公元前时期的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作为节气要比节日先出现,这一点从这两个字的由来也可以看出。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等人编写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曾经对清明这一节气进行描写:“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可以看出,该文中称在春分节气之后的十五天便是清明节气,此时北斗七星指向乙位,这个时候就会有清爽的东南风出现。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说因为这个节气正好是万物复苏并开始生长的季节,新生命总是清洁明净的,所以便称之为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差不多在唐朝才开始,此后虽然各个朝代过节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格调和主题都是围绕着踏青、扫墓和祭祖进行的。发展至今清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年还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清明习俗
因为紧邻寒食节和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清明的很多习俗都和这两个节日进行了融合,像扫墓祭祖、郊外游春、冷食风俗等到今天依旧盛行。
扫墓祭祖
明朝时期《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千百年来人们用在清明节扫墓这种方法来表达对祖先、对已故长辈的思念。
植树插柳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宜的温度,适宜的阳光,加上一场春雨,能使树木的成活率大大提升。因此也有人将清明称作“植树节”。不仅如此,清明节植树习俗的出现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戴柳、插柳的习俗,柳树易成活,曾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植树。
吃青团
清明节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艾叶粑粑、清明果等,因其碧青油绿的颜色而得名。青团是用艾草搅打成青汁后揉面制作而成的。俗话说:清明前后吃艾草,一年四季不生病。老人们说,清明吃青团除了有纪念先人的意思,还寓意一年都有健康和好运相伴。
03
清明养生保健需注意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是一副春日景象,但气温变化依旧不稳定,再加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随着阳气生发开始旺盛起来,所以很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肝火旺盛的问题,日常养生保健要多加注意。
饮食宜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韭菜、菠菜、茄子、油菜、莴笋、香椿、草莓、樱桃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也可以多吃一些芽菜,如绿豆芽、黄豆芽、黑豆芽、豌豆芽等,能助人体阳气的升发对健康很有好处。
春天是养肝的好时机,这个节气里养肝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即肝是藏血的器官,而凌晨1:00~3:00则是肝经的调养时间,可养肝血、滋肝阴,进而强健身体帮助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健走、慢跑等相对安静的运动更适合刚度过寒冬的身体。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健走或慢跑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也有提高身体代谢能力的作用,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像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来进行春季锻炼。
节气遇上节日,往年的清明都是大家外出游玩放松的好时机,不过近期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最好还是遵从当地的防疫政策少出门、多防护,安全过节,共待抗疫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