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文彭博士谈药用真菌治肿瘤

肿瘤科专家---张文彭

对药用真菌的古代认识

古代真菌药用类型

古代对真菌的人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等人药,现称为药用真菌。《神农本草经》记述茯苓、灵芝等6种药用真菌。例如猪茶“利水道”,茯苳可用来治疗“心下结痛”,均可能与肿瘤相关。《本草纲目》收载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马勃、香菇、蘑菇等约20种。至20世纪60年代,有名可查的药用真菌达到40种左右。

真菌人药另一类型是经一种或多种真菌在各种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酱、酒等人药,约有10种,可称为真菌药物。例如:《药性论》所记“神曲”,能“化水谷宿食”,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制成的典型的真菌药物,一直沿用至今。《名医别录》录有“酱”,还记载了用马勃治疗疮疡,与“神曲”同为真菌药物。《本草纲目拾遗》记有“酒酿”。

真菌药用、养生典故

谈到古代药用真菌,不能不说起灵芝。芝类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根据芝的颜色不同,又将其类分成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六种。《本草经集注》曰:“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种甚多,形色环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树木株上所生,状如木襦。”《名医别录》描述:“赤芝生霍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本草纲目》引证历代有关芝类的记载,提出:“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名,然其种属不可不识3”古人对灵芝的药用价值有深刻认识,医家也对之推崇备至,称为“仙草”,以至形成绚丽的灵芝医药、养生文化。

在药用真菌中,目前桑黄多用于治疗肿瘤。但在古代,桑黄主要用于妇科疾病,被称为“妇科圣药”。《药性论》记载其功效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桑黄对于与血有关的疾病具有疗效。此后,《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医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医药流传到日本后,在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即把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以及伊豆群岛的八丈岛桑树上所长的桑黄蕈作为汉方药,多年前即有学术文献描述这种产于桑树的真菌具有药用价值。我国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桑仔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医生为治疗因原子弹爆炸而罹患癌症的病人,对各种野生真菌进行试验,发现桑黄对肿瘤具有强大的治疗功效,桑黄的抗肿瘤功效才被世人认识。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药性平和,因而中医将其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大量中药方剂使用了茯苓。《伤寒论》中,以茯苓等药材配伍成茯萃甘草汤、五苓散,

至今仍用于治疗肿瘤导致的水肿、胸腹水等,临床效果良好;《金匮要略》载有茯苓杏仁甘草汤用于治疗肺癌所致胸闷憋气,小半夏加茯苓汤用于治疗肿瘤引起的胸水伴眩晕、心悸,茯苓泽泻汤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导致的“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至今这些方剂因有良效而常用于肿瘤治疗。陶弘景称茯苓为“上品仙药”,《本草求真》云:“茯苳人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人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名医别录》称其药性:“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本草衍义》称茯等:“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本草衍义补遗》则称:“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药性论》记载茯苓:“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中医将茯苓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茯苓也用于养生,留下许多佳话。魏晋时期,茯苓即被看作养生佳品,当时宫廷贵族及朝臣常以茯苓与白蜜一起服用。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从小体弱多病,到了夏季,往往脾胃虚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冬天又因肺肾气虚而常常感冒、咳嗽、流涕。30岁之后,苏辙向中医学习养生之道,经常服食茯苓,身体竟然渐渐强健。有感于这个经历,他写下《服茯苳赋》一文,称赞茯苳:“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则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御医曾制成以茯苓为主要成分之一的“八仙糕”,得到乾隆赞赏。清宫医案记载,乾隆皇帝直到80余岁仍常服之,“八仙糕”被视为补益增寿的妙药。慈禧亦因脾胃受损、心脾久弱,长年食用茯苓饼调理。

冬虫夏草多用于保健养生的食疗方。《月王药珍》记载冬虫夏草有“治肺部疾病”的功效。蒲松龄曾为冬虫夏草写过一首诗:“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重庆堂随笔》记载:“冬虫夏草,具温和平补之性,为虚疟、虚痞、虚胀、虚痛之圣药,功胜九香虫。凡阴虚阳亢而为喘逆痰嗽者,投之悉效,不但调经种子有专能也。周稚圭先生云,须以秋分日采者良。雄谓,夏取者可治阳气下陷之病。”

冬虫夏草是一种老少皆知的药用真菌,具有良好的养生效果,但与其作用相当的乌灵参却往往不为人知。乌灵参又名黑柄炭角菌,为名贵的滋补药用真菌,其菌核部位生长在白蚁废弃的蚁巢中。因其色乌黑,具有似人参的补气作用且因功效灵验而得名。乌灵参具有健脾除湿、镇静安神、补气固肾、养血等功效。《四川中药志》载乌灵参:“补心、催乳、除湿镇惊、利小便、止惊悻。”有一首诵词说到乌灵参:“灵比神芝,不让虫草;菌中极者,乌灵仙参。”是说乌灵参既可与灵芝媲美,又与人参的补气相当,被称为“仙参”。清代《灌县志》载:“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色白,能益气。”“当雷震时必转动”这一说法似乎也有一点科学根据。一位美国教授曾通过高速摄像头观察发现,大多数蕈菌可以改变空气的湿度,释放出水蒸气以冷却周围的空气,从而让空气产生对流,将自身的孢子运送出去。这样就可以营造有利的天气,堪称“呼风唤雨”。或许正是空气对流引起乌灵参的“转动”。

雷丸富有传奇色彩,据说只能在雷雨天之后才可采集到。而在甘肃河西走廊,采药人也形象地称雷丸为“雷震子”。宋代《续墨客挥犀》一书记载:有一杨姓男子,中年时得了怪病,只要一开口说话,肚中就会发出声音,且声音越来越大。后来,他遇见一名道士,受到点拨。道士告诉他:这是应声虫病,可读本草,当读到某药而肚中没有声音时,就立即服下此药。男子按照道士所说读本草,当读到雷丸时,肚中没有听到声音。他立即服下雷丸,从此怪病竟然解除。虽然这只是一个关于雷丸的传说,但可见雷丸治疗疑难杂症之神奇。中医古籍用雷丸治疗类似肿瘤的病证。如《串雅内编》所载“血膨方”,可用于腹内肿块、子宫及卵巢肿瘤的治疗。《本草衍义》记载,用雷丸、百部、白矾共研细末,以醋调和外敷,治疗丹毒、瘤肿。

猪苓也常用于抗肿瘤方剂中。《家用良方》载有治疗癥瘕方(苓术二陈煎),其中使用了猪苓。该方成分包括:猪苓、泽泻、茯苳、半夏、白术、陈皮、炙甘草、干姜(炒黄)。癥瘕出现的腹部结块,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与现代所说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表现一致。

金耳因其颜色金黄,又称黄木耳,因其形似人脑,又称脑耳。金耳多见于髙山栎林带,生于高山栎等树干上,并与韧革菌有寄生或部分共生关系。金耳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热捧,被称为中国最新发现、最有价值的补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真菌食品,金耳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等,而且含有特殊的抗肿瘤活性物质。金耳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可抑制过敏性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平喘)、降血糖、增强记忆及改善脑损伤。金耳菌丝体多糖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组成;子实体多糖由葡萄糖、葡萄糖醒酸、甘露糖、木糖、鼠李糖组成。

云芝的药用价值可谓声名远扬,中医使用云芝治病有悠久的历史。云芝分布于各地的原始森林,寄生在海拔米以上的阔叶树和朽木上。作为一种大型珍贵药用真菌,云芝目前常用于抗癌治疗。从云芝菌丝体及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均具有强烈的抑癌作用,在日本作为一种抗恶性肿瘤的药物。近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云芝还具有减低肿瘤放化疗毒副作用,稳定白细胞数量的功能,引起医学界的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swqf/2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