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经典之说:
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名医扁鹊
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
——《养老奉亲书》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清代马齐《陆地仙经》
(一)、进餐情绪,脾好音声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的控制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所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津津有味,愉快的情绪和人兴奋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饮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如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古今许多实践证明悦乐能助兴,有助于消化吸收。《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食物运化。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进食环境,安静、整洁让人看舒服,否则脏、乱、差影响食欲,不利健康,同时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现在全世界许多企业家、商人往往在餐桌上谈生意是十分不卫生的。
(二)、细嚼慢咽,不可暴食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是句卫生谚语,指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有好处,食物消化从口腔开始,食入口腔,用牙齿嚼碎,变成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还生有三对唾液腺,正常人的腮脉,颔下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正常人每日约分泌唾液1.5升,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变成麦芽糖。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就可以懂得细嚼慢咽的道理,若狼吞虎咽,食物嚼不烂,影响消化,还造成胃肠负担。中医对唾液就更为重视,慈禧太后上朝咀嚼人参。御医案记载一年用唾液消化人参克。唾液配人参就是一大补品。古人云“不论粥饭点心,皆以嚼得极细咽下”,现代认为食物进入口中必须细嚼30秒以上,效最佳。
(三)、食宜专心,食勿大言
指到吃饭时不可分心,中国传统早有“食不语”即“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不说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德,若吃饭时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和他人进食。《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是指进食时,要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来,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一边看报,一边吃饭,心不在“食”,自然纳食不香,影响消化。
(四)、凡吃东西,注意忌口
人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注意忌口,所谓忌口,不仅包括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那是健康人也有忌口的问题。现代医学非常重视饮食禁忌的,如对于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张减少食盐的摄入,实行低盐食。这是因为食盐中的纳,能使血管收缩,并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小血管壁水肿,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妨碍肾脏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和水的潴留,加重肾脏病和心脏病请帖人的病情。
中医对饮食禁忌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如对发热病人提出要忌辛辣、油腻,如姜、椒、肥肉、酒类等;久病之人要忌食猪头肉、母猪肉、鹅肉,鱼腥类;胃脘胀满、呕吐、恶心之人,要少进甜食,如饴糖、砂糖、甘蔗糖;痈疽疮疖病人,应忌羊肉、蟹、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凡有出血现象(如鼻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的患者应忌辛辣食物;咳嗽痰多的患者应忌酸涩之物,如杨梅、石榴、樱桃、梅杏、李、山楂、木瓜等。因为酸能敛津,因而也能聚痰;痢疾后要忌饱食及甘甜,滑利;生冷瓜果,动物血等。此外,肥肉有滑肠作用,故大便稀薄者莫多吃;公鸡性热,有热性病的人则不当食;柿子最寒,脾胃虚寒之人不宜食;荔子热性大,内热较甚的人不宜多食。
(五)、食物搭配,合理调控
单一食物的营养是有限的,必须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这也是中国烹调技术的特色。《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就是全面地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包含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了他们在体内起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
现代营养学把食物分成两大类,一类主要供给人体热能的热力食品,也叫主食,在中国主要是粮食,另一类是副食,修补人体的组织,调节生理机能的,又叫保护性食品,如豆制品、蔬菜、食油等。以从事体力劳动65kg体重的成年男子为例,每日吃主食1斤(g),动物食品2两(60g),豆类食品1两(30g),蔬菜1斤(g),食用油4钱(12g),便可接近营养平衡。根据中药学的理论,食物和药物一样,也有七情配伍的问题,一是相须,指同类相互配合使用,可以起到相互加强的作用,如百合炖秋梨,共奏清肺热,养肺阴之功效。二是相使,指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如姜糖饮,温中和胃的红糖,增强了温中散寒的生姜的功效。三相反,是指两种食合用,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如杮子忌茶,白薯忌鸡蛋,四相杀,是说一种食物能减轻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五相恶,是说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六相畏,某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被另种食物减轻,如扁豆的不良作用(可引起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加单行为七情)
(六)、五味调和,促进消化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
酸味: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甜味)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道搭配,配合得宜,三是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咸味过多则血脉中血瘀滞,甚则改变颜色,苦味过多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过多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甜味过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七)、“病从口入”,注意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口头语已是违背科学的谬论,餐具上常沾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因此要常消毒,消毒前,应先将餐具洗净,用热水或碱除去油垢,然后用煮沸蒸或漂白粉消毒。报纸上的油墨含有多氯联苯,是一种毒性很大的物质,旧报纸、旧书上还沾有大量的致病菌,虫卵和病毒,所以不能用报纸包装食品。黄曲霉素是世界上公认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含黄曲霉较多的食物,不仅会发生急慢性中毒,而且能诱发肺癌,预防黄曲霉素污染食品的根本措施是防霉,如发现花生、玉米发霉,应立即拣除干净,详细与防疫部门联系。
(八)、饮食有节,饥饱适中
1、饮食要适量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饮食要适量是指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储存主要是脾胃来完成的,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疲劳,饮食过量,加重肠胃负担,使食物滞留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古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食越多,心逾塞,年逾损焉”。多食多饮,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受伤。《东方赘言》中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人认为吃的越少越好,结果强逼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主张是“量腹节所受”,根据自己的食量来决定每餐吃多少,“饮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
2、饮食要按时
孔夫子“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是说,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正确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食物的时候,常常没有饥饿感,勉强进食食品,也不觉得有何滋味,而且难以消化。
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按照现代营养的要求,一日三餐食量的分配比例是3:4:3,即如果一天吃一斤粮食的话,早晚各占3份,中午4份,这样比较合适。有人观察,每日早餐千卡的热量,对体重无明显的影响,而把这些高热量放在晚餐,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对于体重而言:“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
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但不完全排除“按需进食”,即想吃时就吃一点,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如上班的人,早餐不想吃,睡醒再吃,有欲则食,无欲则不食,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勉强饮水就会使胃发胀,不饿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