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针剂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肾阳亏虚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阴不足/心火偏亢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中气不足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湿阻中焦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第1步:打通中焦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走进古易方药食同源医易同源慈养济公司紧跟国家“十三五规划”“大健康”“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指引,以“易方养身、慈孝养心、济世养德”的核心企业文化为根本,拥有“慈养济”、“古易方”等自有品牌及旗下系列品牌产品。
慈养济公司围绕“身心德”三个层面,全方位引领和帮助社会大众滋养生命、完善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易方”之力——养身慈养济通过“易方”之力,精研“医易同源”之理,甄选中医药食同源实证古方,首先帮助人们科学有效地调理、滋养身体,找到并使用让身心健康的方法,得到实在的收获。
“慈孝”之心——养心
通过“慈孝”之心,引领人们找回生命之根,完善生命本分,从而实现滋养心灵、连根养根、上慈下孝、达到和谐的目的。获得心理健康,承接更多正气、阳气和正能量,减少那些破坏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和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济世”之愿——养德
“济世”之愿,带着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之心引领人们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和崇高的品德,向古今圣贤学习,承接他们的高尚品德。人有“德”了,就会计较得越来越少,付出得越来越多,心胸变得宽广,有利于生命健康指数的提升。
古易方是传承上“古”中医名“方”结合中华“易”学智慧形成的独特而优秀的食饮配“方”及保健养生“方”法。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角度,以中医养生和易经智慧为理论基础,以多年实际操作案例为实践基础,将“五行”、“五方”、“五常”、“五脏”、“五毒”与人的生命有机结合,建立了独有的健康观和养生观。
古易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之理念,采用“大健康+大文化+好产品”的模式,致力于创建“大健康生态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国优秀民族品牌!
END传古易方,既济阴阳
药食同源,五行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