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古人养生观之饮食有节

这里的饮食有节,一方面在量上要节制,一方面在五味上要节制。即饮食气不可厚,味不可偏,量不可过多过少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施,精神乃央。”因此,要求五味养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过盛。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治病、防病、纠偏的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五味的功用作了进一步阐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一个基本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耍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闷心。”对五味致病的论述,较为具体,这从另一角度提示人们:五味耍平衡,不能偏嗜。《素问·五藏生成论》也对五味致病作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素问·宣明五气》中相关论述,就告诫人们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对五味也应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里的气、血、骨、肉、筋病,应多为有余之实证,本属有余之疾。多食五味,则使病实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属不足之虚证,则又当别论。《黄帝内经》中对五味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以此可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总之,五味相和,则五脏气和。气血、津液、精神自旺,身体健康,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吉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xgzx/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