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防风防湿升免疫,心平气和常吃苦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此时万物皆显、草木吐绿,清洁明净,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可谓一个重要的养生时节。从立春至清明,大地渐暖,清气上升。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而大地明。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因此,“天清”则对应人体的心清、肺清;“地明”则对应人体的脾胃升降功能。

利用这个节气进行恰当的养生,对健康相当有裨益。

防风防湿要紧记

防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良的作用,容易使人:

压抑、头痛、精神疲乏、烦躁;

在风寒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感到头颈部疼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微风携带的尘埃及污染物,会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的传播;

风还会加速花粉的传播,会将散落地面的花粉重新扬起,给过敏者增加发病的机会。

为了身体健康,在春季要注意预防风寒,做好春捂。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衣服一件一件地减。

由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祛湿

春季气候潮湿、阴冷,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湿气重人群通常会有“重浊”和“黏腻”的感觉。此时不妨常备些祛湿茶,随时冲泡,清新排浊。

清苓杞饮——温馨小提示风、寒、暑、湿、燥、火,中医认为,湿邪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而脾主运化,脾的功能不好,无法很好的运化水湿,就会加重体内湿气。四季脾旺才能“不受邪”,春天养肝之时,也要注意健脾和胃。

清明湿气渐重,按摩“脾经”,帮身体排排湿外调+内养,对运化水湿非常好。

柔肝养肺宜吃苦

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在饮食方面,多吃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菠菜、荠菜、淮山、银耳等,少吃“发”物如竹笋、公鸡肉、海鲜等。

竹笋性寒,滑利耗气,人有痛疾,其气多虚,而食笋则更耗气,导致气虚状况加重,容易引发疾病。公鸡肉动风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多吃容易引起慢性肝炎和高血压等病的复发。

清明后,身体更加容易“上火”。所以,此时不宜多吃荔枝、龙眼、榴莲等性热的水果,少吃咖喱、辣椒、胡椒、花椒等辛辣助火的食物。菊花、苦瓜、苦丁茶等苦味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当食用可去火。

情志平和养身心

清明节祭祀扫墓,容易触景伤情,遇到阴雨天气,人体还会增加褪黑素的分泌,从而易犯困,引发负面情绪。可抽时间去踏青或放风筝,既能舒展身心,还能晒晒太阳补充天然钙剂。

春季与肝相应,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怀念亲人之时,更容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保持情绪稳定,且按时服用药物。

戴好口罩防病疫

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皮疹、流行性脑膜炎等。平时外出要切记戴口罩,保持双手清洁。要保持居室通风,保证睡眠时间,多喝水,多锻炼,扶正气,提升免疫力。

金甲扶振——温馨小提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之道重在避开外邪,固护自身正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ysmj/11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