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

?本文为《微课堂》专栏第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小编导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医经验的丰富会让我们医术突飞猛进,今天带大家学习《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及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首先介绍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段祯,王亚丽撰文“《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年出土又经现代学者整理后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其内容抄成时间介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医简》因形态上的原始性及其内容伪讹(e)绝少的特点,在中医文献研究中有着传世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所载之30余方,据书中所言,效果大都“良甚”、“病立愈”、“立不痛”“勿传”等。研究这些方剂的组方用药特点,对于探明中医方剂组方用药之经验传承与嬗(shan)变(蜕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医简》方、证及组成清楚的30首(不含重出者4首)方剂进行简要探析,发现其组方用药有如下特点。

一、 方小药精,力专效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据此,可将不超过9味药组成的方剂称为“小方”。据我们统计,《医简》30首方剂中药物在9味以内者有28首,占93%,其中由1味、3味、4味药组成的方剂各占10%,由2味药组成的方剂占20%。据此可以得出《医简》善用小方的结论。《褚氏遗书·除疾》云:“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旧唐书·许胤(yin)宗传》亦云:“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褚、许二贤所言未免绝对了些,但其用意皆在明示医者组方时应做到药纯力专,避免杂乱掣肘。《医简》诸多小方皆组织谨严、配伍精当,施之于用,力专效弘。如治痹手足臃肿方(81),重用祛风除湿之秦艽,配以回阳救逆、散寒除湿之附子,效力专一,以解风寒湿邪互结所致之痹证;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痛方(44-45),重用斑蝥以逐瘀散结,配地胆以逐瘀消癥,复以桂温经通阳以增强逐瘀散结之效,选药精纯,配伍严密,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癥瘕积聚疼痛剧烈者。

二、 病有夹杂,药亦兼用

(一)内外兼顾,表里双解

临证之时,须明辨其表证与里证之先后、轻重、主从关系,而后斟酌解表药与攻里药之比例,使治有主从,药有偏重,解表无碍于攻里,攻里不妨于解表,两者相辅相成,方称妥帖。《医简》此例,如治鲁氏青行解腹方(42-43)即是针对表证未罢而邪已入里、表里俱病而表重里轻之证而设。方中重用发汗解表之麻黄,微佐以温经散寒之乌喙、附子,其意在宣发腠理、温散寒邪;复以大黄清解热毒、荡涤积滞,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苦参清热,厚朴行气导滞,其意在清热导滞、消痞除满。权衡此方解表药与攻里药比例,前者用量多于后者,其用意深孚《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之旨。

(二) 寒热并用

《医简》寒热药并用的方证甚多,考其究竟,则有如下二端。

寒热反佐,补偏救弊:证有寒热,药亦有寒热,究其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明示其法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是,纯热纯寒之品,多有发生偏弊之虞,必得于纯热中少佐寒凉之品,于纯寒中少施温热药,方保无虞。《医碥·杂证·反治论》曰:“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虚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虚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此反佐之义也。”《医简》寒热反佐之例,如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46-47),以大黄清湿热、攻积滞、凉血祛瘀,黄芩解毒燥湿,消石(芒硝)攻坚破积、解毒消肿,?虫(土鳖虫)破血逐瘀散结,以芍药缓急止痛。上述5药,性属阴寒,恐生凝闭郁遏之患,遂佐以桂和桑螵蛸,一方面温通阳气,以助消痈排脓;一方面行散诸药,勿使其阴寒之性郁闭邪气。余如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3-5、79)于众温热药中用柴胡,治金创止痛方(52-53)、治久咳上气汤方(80甲-乙)于众温热药中用石膏等皆属此例。

寒热兼顾,照顾全局:临床所见诸证,属纯热纯寒者有之,属寒热互见者亦有之。对于后者,必得寒热药并用,方可奏效。正如《医碥·杂证·反治论》所言:“又有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病者体内寒热互结,必得以寒、热两种性质的药物相配伍,才能产生两种功效,达到兼顾病情、照顾全局的目的。《医简》中此等用例颇多,如治诸癃方(9-10)以平性之菟丝子补肾益精,温性之姜、术温中、健脾、利湿,大热之桂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复以寒性之瞿麦、滑石清热祛湿、利水通淋,全方寒热并用,可奏温阳化气、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功。余如□□瘀方11-12)、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42-43)、治鼻不利方(71)、治久泄肠辟卧血□外裹带风□□医不能治皆射去方(82甲-乙)、治妇人膏药方(88甲、乙)等皆是寒热并施、兼顾全局之良剂。

(三) 攻补兼施

实则泻之,尚须固护正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中医临证施治之大法。《医简》在谨守此法的同时,却不忘固护正气。如恶病大风方(86甲)中礜石主去死肌,蚀恶肉;雄黄功能解毒燥湿、祛风,主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百蛊毒肿,又悦泽人面;芒硝功能攻坚破积,解毒消肿;丹砂功能解毒,杀精魅、邪恶鬼,除疥瘘、诸疮,又悦泽人面;磁石功能平肝熄风,通关节、消痈肿、去鼠瘘。上5味又皆可杀虫。长石功能杀蛊毒,玄石功能平肝熄风。上述7石药并用,可收祛风、燥湿、解毒、杀虫之功。又恐众石药性悍伤正,遂用人参健脾益气以固护正气。虚实兼夹,且补且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固为大法。但是临床所见诸证,属纯实纯虚者有之,属虚实兼夹者亦有之。对于前者,临证时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理固当然;对于后者,因其虚实互见,治疗时若纯补其虚,则邪气益牢,纯攻其实,则正气益虚。必得随证用药,攻补兼施,方为稳妥。此外,在虚实兼夹的病证中,虚实二端多有主次之分,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因此,组方用药时能否处理好攻补之主次、用药比例之多寡,就成为奏效与否的关键。《医简》治疗虚实兼夹之证,即采取且补且攻的方法。如治诸癃方(9-10),以菟丝子补肾益精,术健脾益气,姜温阳化气、通脉,桂温通阳气。四物联用,温助脾肾阳气,使水湿得以正常敷布,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是为补。以瞿麦、滑石清热祛湿、利水通淋以治标,是为攻。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同施,可奏通淋排石之功。再如治久泄肠辟卧血□外裹带风□□医不能治皆射去方(82甲-乙),据方中所用药物及其份量来看,该方主治因寒热杂中所致的久泄肠澼。故以辛热之桂、姜与苦寒之黄芩、黄连同用,辛开苦降,散寒清热,以解寒热互结,扭转中焦升降之枢机,恢复胃肠运化之功,此亦“治病必求其本”之一端,是为攻。证属久泄肠澼,正气已虚,为免进一步伤正,标病亦当兼顾,故以龙骨、赤石脂收敛固涩、止利止血以治标。泄泻已久,中焦已虚,又恐桂、姜、芩、连进一步伤正,遂佐以人参,一方面补脾益气,安定中焦,使寒湿生化无由;一方面助桂、姜温中散寒,从根源上杜绝了脾胃虚弱无力运化而生寒湿的弊端,是为补。全方融温散、清泻、补益、固涩于一体,可收散寒清热、收敛止泻、健脾益气之功。此二例,皆是攻补兼施之佳证。

三、 方因证立,药随症变

临证施治,有是证则用是方,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guinie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当症情因疾病处于病程的不同时期而有所异同时,在因证选方基础上,尚须随症加减,做到方证相符。所谓随症加减是在不改变方剂主要部分或者主药的前提下,针对疾病的次要矛盾,对方剂的次要部分进行加减。要之,因证选方,添一症则添一药,易一症则易一药。至于加减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方剂更切合疾病的本质(即证),具有更加稳妥的疗效。《医简》随证加减包括两端:一是药味的加减,一是药量的加减。如《医简》治久泄肠辟卧血□外裹带风□□医不能治皆射去方(82甲-乙)用黄连四分,黄芩、石脂、龙骨、人参、姜、桂各一分。方后指明加减的方法:“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一□□□□□;多□,加黄芩一分。”其中“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属于加味,其目的旨在以甘草缓急止痛;“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一□□□□□;多□,加黄芩一分”属于加量,方中本有桂一分,因便中多血,故加大桂的用量以加强温通之功,使血脉循行有度而离经之血止;方中本有石脂,因便中多脓,故加大石脂用量以加强收敛止血、敛疮生肌之功。至于“多□,加黄芩一分”,因描述症状的文字表述不清,黄芩加量之用意何在,实不便妄测。

上述《医简》组方用药之特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有体现,当是张仲景对前代和当世类似于《医简》之诸多方书以及医家组方用药经验之继承。由此可以猜测,《医简》所体现的组方用药特点,并非《医简》所独有,应为《医简》同时代诸多方书所共有。换言之,《医简》组方用药之特点,当是《医简》时代诸多方书组方用药方法在《医简》中的投影。这些组方用药方法,多为后世医家继承并发扬光大,逐步发展成为中医组方用药规律之重要构成元素。

其次谈谈武威汉代医简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武威汉代医简是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共有医学简牍92枚,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学科,其中论及痹证的有13枚,占14.13%,在所记载的30个方剂中,治疗痹证的有6个,占20%。从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占篇幅可见,痹证从古至今就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从出土至今近四十余年来,其文献研究及临床价值逐日提升。

一、辨寒热

武威汉代医简治疗痹证的方药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辨证思想。首先辨寒热,“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并用”等特点。痹证在临床上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而前三者又统归属于风湿寒痹(简称寒痹)范畴。治疗中,一般根据寒痹和热痹的分类而分别用温经散寒和清利湿热的方法。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辨寒热治痹的代表方有治伤寒逐风方(祛寒逐风方)和治鲁氏青行解腹方(清热逐风方),曰:“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又曰:“治鲁氏青行解腹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饮之良甚皆愈伤寒逐风。”上二简从方名“治伤寒逐风方”即可看出是用于治疗风寒之邪侵入机体之疾病的。从其药物配伍看,简中所指当为伤于风寒之邪后,引起骨节重着痹痛之症。方中除运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附子、蜀椒、乌喙、细辛、术、酒之外,还用了泽泻,功在利湿消肿,可谓用药之妙。在清热逐风方中,以苦参、大黄等为君药,乌头、附子为臣药。苦参苦寒,能利小便而清湿热;大黄苦寒,能通大便而泻热攻积,二药协同,通利大小便而使湿热同除;乌头、附子之性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共奏散寒除湿、温阳通经之效,且简文最后又有“伤寒逐风”字样。我们认为这是一首治疗伤寒后出现热痹症候的方剂,和《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方义相似,寒热并用,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二、辨痰瘀

痹证迁延不愈,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故见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武威汉代医简中“瘀方”为化痰祛瘀的代表方。简曰:“□□瘀方乾当归二分弓穷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凡(简11)□□皆冶合以淳酒和饮一方寸匕日三饮倍恿者卧药中当出血久瘀。”从简文所涉及的药物和方名来看,具有散寒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方中当归甘辛性温,补血、活血通补兼施;川芎辛温,通利散瘀,善于走散;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消瘀;漏芦苦能下泻,咸能软坚;桂枝温通脉络,通阳化气;蜀椒辛而大热,温中散寒,除湿止痛;虻虫为虫类药,善走串,可活血化瘀,搜剔阻滞经脉之瘀血、痰浊。叶天士云:“搜剔经络之风寒痰瘀莫如虫类。”简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该方为治疗痹证的专方,但从用药来看,桂枝、川椒均为治痹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漏芦、虻虫均为活血通络之品;从药物用量上来看,活血通络之味多且量重,温中散寒通络之品味少且量轻,故本方的功效为化瘀散寒通络,用于治疗瘀血寒湿阻络的瘀血痹证。

三、注重肾气的培补

《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痹证)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医简中所载“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五劳七伤方)是以补肾为主,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疾病的代表方。简文曰:“治男子有七疾方何谓七疾一曰阴寒二曰阴赓三曰苦衰四曰精失五曰精少六曰橐下养湿。”又曰:“治之方活楼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续断四分□□五分昌蒲二分凡六物皆并治合和以方寸匕一为后饭愈。”“活”用作“栝”,“活楼根”即“天花粉”,其中续断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天雄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牛膝性善下行,入肝肾二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利关节,为治腰膝下肢病症常用药;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而通行津液,为渴所宜也。时珍曰:“栝蒌根味甘微苦酸。”其茎叶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润枯。《本草经解》:“菖蒲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之功。本方以牛膝、续断、乌头补益肝肾,配以栝蒌根、石菖蒲豁痰、理气,以调畅气机。中晚期的痹证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肾不足,治当以扶正祛邪、益肾通督为主。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证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四、注重配合外治法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在治疗痹证时,不仅注重内服药的辨证治疗,同时注重外治法的运用,内外兼治,疗效显著。武威汉代医简所载古方中多处有痹证外治方的记载。如“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猪脂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简中方名为“治百病膏药方”,且方中有蜀椒、附子为辛温散寒治痹之品,既治百病,笔者认为必然包括痹证在内。虽为膏药方,既能外用,又可内服。“□身不□□名曰□□□□扁雍种上下左右□(简26)□者名曰泉水也先从□气逆膝以下寒气脉不通先(简27)”以上二简系断简残文。简第26是否为描述一种全身不灵活,遍身臃肿,上下左右不能转动的痹证之重症?“去中令病后不复发方穿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矢乾之十馀石置其(简48)坑中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坑上取其卧人卧其坑上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简49)”。简文所描述的治疗痹证的民间方法,是利用热能熏蒸的外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仍为临床所用。因此,注重配合外治法,增加了诊治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深受患者的喜爱,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通过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痹方药的分析,突显其辨证治痹的特点,需进一步挖掘研究,古为今用,攻克顽疾。

附:附论文

《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临床运用

张延昌张宏武

对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发现的汉代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简、牍文作了整理,并将近年来《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的临床运用作了总结。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临床运用

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公社(今柏树乡)旱滩坡地带发现的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这些简牍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的方剂是年前的古方,现今是否还可以临床使用,用后是否有疗效?围绕这一问题,40年来我国的专业研究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根据文献出版社年10月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简、牍文作了整理,并对近年来《医简》所载治疗痹证方药的临床运用作一概述。

1、治伤寒逐风方

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

附子三分,蜀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

温通经络,逐风散寒,除湿止痛。

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证属风寒湿阻者。

笔者以“治伤寒逐风方”为基础方配制而成的中药合剂祛寒逐风合剂(甘卫普制准字[95]~04),治疗尪痹例,与服用宝光牌风湿液治疗的88例比较,在症状、理化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善方面均显示出明显差异。临床资料中,治疗组例,男31例,女8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4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对照组88例,男12例,女7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48岁;病程最长35年,最短4个月。两组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尪痹的诊断标准,且证侯分类属风寒湿阻型者,即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治疗方法祛寒逐风合剂每次服50ml,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儿童酌减,孕妇忌服。宝光牌风湿液为泸州制药厂生产的市售中药口服液(川卫药准字[]第号),由羌活、独活、川芎、红花、鹿角胶、鳖甲胶等药物组成。成人每次服15ml,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两组病人均于用药后1个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尪痹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痊愈23例,好转95例,无变化2例,有效率98.3%。对照组痊愈7例,好转69例,无变化12例,有效率86.3%。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祛寒逐风合剂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及理化指标均有改善[1]。

此外,笔者还以祛寒逐风合剂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例,其中男50例,女8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月。与天气变化有关98例,均无家庭遗传史。口服祛寒逐风合剂,每次50ml,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孕妇忌服。1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结果:临床控制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说明武威汉代医简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2]。

笔者又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伤寒逐风方”为主方配制的“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住院病人2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分布,最小12岁,最大44岁,平均32.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平均7.4年;与天气变化有关14例;无1例有家族遗传史。总体疗效,25例患者中,临床缓解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其中治疗后腰骶及双臀疼痛、肢体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功能障碍、低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有晨僵症状者9例,消失3例,时间缩短6例;20米行走时间缩短20例,无变化3例;血沉升高者10例,治疗后下降7例[3]。治疗后腰骶及双臀部疼痛、肢体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功能障碍、低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2、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治鲁氏青行解=腹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饮之良甚皆愈伤寒逐风

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制川乌、附子各二分。

清热除湿,祛风止痛。

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证,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

笔者自年应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配制而成的清热逐风合剂用于治疗多种风湿病,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用清热逐风合剂治疗痛风患者33例,作了临床报道。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结果治愈20例,好转13例。其中,治疗1个疗程,痊愈10例,好转6例;治疗2个疗程,痊愈7例,好转3例;治疗3个疗程,痊愈3例,好转3例;治疗四个疗程,好转1例[4]。

吴志忠,毛照海运用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热湿痹型痹病60例,将例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风热湿痹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其中风湿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其中风湿关节炎32例,类风湿性关节28例。对照组予以双氯酚酸钠胶囊50mg口服,每日2次;雷公藤多苷片50gm口服,每日3次。疗程3周。另外对风心病血象高者配合抗炎抗甾体药物治疗急性期过后再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经医简释文为治鲁氏行解解腹方。两组在治疗期间固定用相同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疗程平均为3周,观察期间禁用其他止痛药。

治疗后治疗组在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个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在改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则在关节疼痛个数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而关节肿胀、晨僵等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结果:总有效率88.33%。说明运用武威汉简方治疗痹病疗效良好,安全性高,服药方便,与单纯用抗炎止痛药物治疗痹病相比较治疗效果好[5]。

王海东,王智明等认为: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组方严谨科学,用药精到。在临床中,每每加减使用,疗效显著。并列举结节性红斑、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滑膜炎各1例[6]。

3、瘀方

□□瘀方乾当归二分弓穷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凡□□皆冶合以淳酒和饮一方寸匕日三饮倍恿者卧药中当出血久瘀

乾当归二分,川芎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

活血化瘀,通利关节。

血滞经闭,癥瘕积聚,跌打瘀痛等各种瘀血证候。

沈则民,李钧烈多年来以瘀方为主方,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列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验案一例。

沈某某,男,18岁,学生。患风湿性关节炎数年,经常低热,曾做过血沉超过20mm/小时,近日阴雨绵绵,两踝关节肿胀酸痛,不能着地,行动有碍,局部无红肿热痛。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原患过黄疸肝炎,已愈),纳差乏力,脉弦细,舌淡苔薄白。先拟活血搜风,化痰除湿。当归12克,川芎8克,丹皮10克,桂枝5克,象贝母10克,漏芦10克,泽泻15克,防己10克,米仁15克,蜈蚣粉(吞)1.5克,黄柏10克,三剂。药后关节肿退,酸痛已除,病去大半,再诊去蜈蚣、黄柏、防己,加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五剂。药后告愈[7]。

田雪梅等运用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占95.24%,高于对照组之78.95%,且不良反应少。提示《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8]。

4、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

●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男子有七疾及七伤……□桔梗十分牛膝续断方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朱臾柏实各四分肉从容天雄署与□凡十五物皆并冶合□

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实各四分,肉苁蓉、天雄、薯蓣、(上三味剂量不详)

补肾强督,强筋壮骨,祛风散寒。

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腰膝酸软,肢体冷痛等证。

王智明,吴燕等撰文报道认为: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武威汉代医简第85甲、乙简所载方药,其方为治疗男子七疾、七伤而设,全方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寒为功效,主治男性疾病属于肝肾不足,筋软骨弱者,其主治病症的病机与一些难治性风湿病的病机非常吻合,在临床中使用该方加减治疗疑难风湿病,每获良效,并列举验案:1例强直性脊柱炎眼三诊后患者下腰痛基本消失,腰部功能恢复正常,病情基本控制,去蜈蚣之燥烈,嘱患者将药粉碎装胶囊,坚持服用,一年回访,病情平稳。1例骨性关节炎二诊后,患者自诉右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恢复,但仍活动后疼痛。治疗有显效,守方继进,灵活加减,以疏经通络,缓急止痛。回访半年,病情平稳。1例类风湿关节炎三诊后,患者自诉四肢多关节疼痛已不明显,但关节仍畸形,配合西药维持,回访1年,病情平稳。1例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型。治宜补肝肾,强筋骨,益气补血,通络止痛。给予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加减,三诊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不明显,能够自如行走,复查尿酸mmo1/L,瞩患者停服中药,低嘌呤饮食,半年随访,病情平稳[9]。

5、治痹手足臃肿方

治痹手足雍种方秦瘳五分付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一先餔饭酒饮日三以愈为度

秦艽五分,附子一分。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证。

王福林[10]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联合为基础方,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列举验案3则。案1王某,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半年后随访,患者诸症消失,手指关节活动可。案2韩某,年12月20日初诊。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亦用以上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活动自如。案3赵某,年2月27日初诊。辨证属寒湿入络,气血痹阻。治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上方为主,辨证治之,守方巩固治疗,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王福林[11]又撰文用治疗坐骨神经痛,选用具有温经祛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举验案1则。

6、去中冷病后不复发方

去中令病后不复发方?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矢乾之十馀石置其[48]阬中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阬上取其卧人卧其阬上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49]

在地上挖与人等长,深七尺宽五尺的坑,用十余担白羊粪晒干或晾干后,放置在坑中,点火待羊粪烧尽后,将木板横放在坑上面,让病人睡在木板上,受热气熏蒸,待热气尽便停止,并让病人谨防外出受风。

温经散寒,消胀止痛。

腹寒胀痛以及全身关节恶寒疼痛等症。

我国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外治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以碥石为针的外治法,随着火的应用,人们逐步体会到了局部取暖可以缓解、消除某些病痛,此为原始的热熏法,本方就记载了类似的治法。

上述治疗方法属于今日所谓之“热熏疗法”,属于物理疗法,其原理是以源源不断的热气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使之出现一系列生理、药理效应,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加快代谢废物、炎性渗出物等排出,减轻局部肿胀,缓解或消涂关节、肌肉拘挛等不适,亦会使疼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寒痹的目的。

7、治千金膏药方

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铜器中用淳三升渍之卒时取贲猪肪三斤先前之先取鸡子中黄者置梧中挠之三百……

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可制成膏剂外用,用于治疗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关节冷痛,曲伸不利等。

在《神农本草经》中,蜀椒有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之作用。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的各种痛证,头痛、风湿痹痛亦常用之。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附子,《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故制成膏剂外用,对风湿痹痛,关节冷痛等风寒湿痹定有疗效,有待临床上观察使用。

8、百病膏药方

百病膏药方蜀椒四升白茝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三斤先□□□□枚煎药□□□□□□浚去宰

该方与简57~58所载“千金膏药方”中药味、剂量基本相同,其作用、功能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中医痹病的治疗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当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发掘研究,以造福人类。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30多个,除治疗风湿病外,还有治疗久咳、久泄、久创、失音、耳聋,妇人产后杂病等内、外、妇、五官科一些疑难病症的方剂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疗方法,亦有待临床研究后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延昌等.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12(11):15.

[2]张延昌.祛寒逐风合剂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例疗效观察.中医研究,,18(4):14

[3]张延昌.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8(8):)

[4]张延昌.清热逐风合剂治疗痛风33例报告[J].中医药研究,,18(12):41.

[5]吴志忠,毛照海.运用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热湿痹型痹病60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半月刊,,12():98

[6]王海东,王智明,田雪梅.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病体会[J].中医研究,,23(3):52

[7]沈则民,李钧烈等.《武威汉代医简》中瘀方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8):

[8]田雪梅,王智明.《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J].中医研究,,22(9):23-24

[9]王智明,吴燕等.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9(10):.

[10]王福林.《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J].甘肃中医,,23(7):11.

[11]王福林.《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坐骨神经痛验案[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8(4):29[《风湿病与关节炎》,1(5):32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稿:陈伏风宋利强

编辑:茶和咖啡

赞赏

长按







































哪里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ysdp/1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