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西医院士谈中医

编者按:一直很好奇,我国主流医学界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医药的?

本文综合了四位现代医学大家对于中医药的言论和相关报道,可管窥一二。分别是分子药理与心血管专家韩启德院士、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院士、肿瘤专家汤钊猷院士、消化外科专家樊代明院士。

1、韩启德院士: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

2、钟南山院士:中医药可贵之处在于“治未病”

3、汤钊猷院士:西医临床四十年,一直同步用中医

4、樊代明院士:我为何力挺中医

四位院士均为当今现代医学界的泰斗,他们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和态度部分的代表了我国主流医学界的声音。您对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文后留言。

韩启德院士: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

人物介绍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长期以来从事分子药理学与心血管基础研究。

年5月24日至26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和当地大学生的见面会。一个曾经在公社卫生院工作十年的医生,一个当今中国科技界的领袖级人物,一个40后,和90后的大学生轻松地聊起探讨中医是否科学、科学是否正确、辨析医患矛盾……

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

中医是科学吗?说老实话,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中医是人的艺术,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但是中医是科学吗?这值得探讨。我们讲的科学是一科一科的学问,现代的学问必须包含要素,必须是可质疑的,不断地靠向真理,不断地纠错,必须是能实证的、量化的,必须用逻辑学的方法等等,科学的要素,有很多我们中医是达不到的。中医凭感觉、凭经验,但是说有没有经过实证?有。经过两三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这是事实。但是它并没有符合科学里面的很多要素。

我在农村当医生的时候,也学了中医,我给人看病,学了九个月就用中医,后来找我看中医的人不比找我看西医的人少。就我的了解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在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不好。如果硬要把我们的中医跟现代科学去靠,永远使人觉得你不如现代科学,跟现代科学没法儿去比。

我的一个核心的意见是我们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科学只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年以后,在这几百年里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而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定的体系,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体系去完全等同起来呢?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也应该吸收互相之间的长处。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可惜两个体系、两个哲学体系要把它合在一起谈何容易。

要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我们现在的西医几乎已经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一下肚子。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靠设备,完全靠人为确定的指标来解决问题。尽管有它很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确实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我们不说别的因素,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我看中医的体会就是中医容易跟病人搞好关系。西医来问你怎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么不舒服,就是难受。西医看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然后说你没病,病人不生气吗?我要你干吗?我就是难受,你说我没病?

中医不会这样,我当中医,病人刚走进来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坐下来,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中医的怀孕的脉是很好把的,我学了9个月,掌握的非常好,滑脉就像钢珠子在手底下滑过去,你就问她你月经过去了多长时间?她说我已经有两个月了。恭喜你!你是神医!

中医不要排斥西医,西医也不要排斥中医。

讲到中西医结合,就说明中医和西医不一样,这才结合,中医和西医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如果说五百年以前一样不一样?完全一样。大家都是从经验来,凭经验看,不一样的是中医比西方的医学要发达得不知道多少倍,因为西医什么也没有,到16世纪中期才写了第一本解剖学的书,到18世纪才有生理学,19世纪才有病理,才有一些理论的突破。

现代医学西方也是到1世纪以后才有真正的发展,讲到医疗更没有什么差别,如果看年以前,一个西方的医生看病跟中医古时候清朝时候看病没什么大的差别,差别也是一样,我们中医办法比西医多的是,西医就是安慰病人,没有别的。

有一点差别,他们用氯化汞,我们是用大量有效的中药,真正的临床治疗是到了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医院看病都是看西医,发展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所以西医就是现代医学,中医就是传统的祖国医学,这两者确实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两者都很不完善,理解人类健康还差得很远,西医因为是现代科学,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跟一百多年前比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离解决人类所有的疾病,预防、治疗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我们整个现代医学有点忘记了医学的最根本是人,我们开始把人当作机器,当作局部,忘了人是会思想的,什么东西都看片子,看化验,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开始远离人文,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前天我在中山做了一场《关于医学技术发展的价值思考》的演讲,在北大的网站可以下载来看。

中医是在长期中国众人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很多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跟西方医学不一样,确实它不是现代科学,是经验的总结,不是现代科学这个范畴里面的医学,不是要靠实验证明的,不是靠逻辑推理的。

所以我们要看到两者的优点,也要看到两者的局限性,我们不要互相排斥,我虽然是学西医,但是自己努力学了中医,我在农村看病,更多的找我看中医,而不是看西医。所以我现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底气足一点。有一次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开会请我参加,请我讲话,没期望我怎么讲,我讲了之后后来在《中西医杂志》上发表,谈了一下我对中西医结合自己的看法,后来其他专家都说了“你说了我们都想总结的话”。

我很高兴,因为我确实有对中医的实践,我对中医充满感情,但是我对中医的缺点也是如实的有所认识,我觉得中医不要排斥西医,西医也不要排斥中医。就像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一样,都不要互相排斥,没有一个文化都说我能够带来将来,医学也是一样,现代医学有很多的缺陷,我们的中医有很多的缺陷,我们互相取长补短,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很难结合。

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首先在概念上,从理念上如果站不到一起,谈得到结合吗?最多只是说我在农村那样,西医办法好的用西医,中医办法好的用中医,这种结合是第一步最原始的结合,现代科学比如说黑箱理论的东西,复杂系统的研究怎样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呢?

一个现代科学更大程度文化概念的东西怎样结合呢?就是西医跟西方的哲学之间的融合结合都是很大问题的时候,跟非现代科学范畴里面的东西去结合,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抱着一颗谦虚的心,首先去学习对方,然后才有发言权,不要自己还不懂对方的时候就去否定对方,这是最危险的,最狭隘的。

中国人应该有这个志气,得天独厚的是我们有中医这个宝库,尽管它很不完善,需要有现代科学不断使它更好的发展,但是就现代医学方面,我们跟现代西方国家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应用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把中医和西医里面最优秀的成份给它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医学,什么东西都要往前发展,如果不发展,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都是没有出路的,都要往前发展。

(本文节选自:韩启德院士: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J].科技传播,(11).)

钟南山院士:中医药可贵之处在于“治未病”

人物介绍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年3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举行记者见面会。谈到中医,他说,中医保健是很可取的,不过在药效方面还可做更多临床观察。

钟南山说,中医药最可贵之处是“治未病”,调节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最突出的是注重整体的理念,“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是我的老朋友,他岁了,每天还在打八段锦。中医保健是很可取的。”

不过他建议,中医保健要多做临床观察,“举个例子,不少人喜欢广东新会的陈皮茶,认为喝这种茶有助于将吸入体内的灰霾排出,它是否真的有用?我们最近在做实验,观察服食前后气道反应和分泌物的情况,从而进行对比。”钟南山认为,这样的临床观察既有趣,也能促进药物研发。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年03月08日特派记者/曹斯靳延明)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临床使用中医药,相信这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医要好”,年2月22日,刚刚走下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学术报告台的钟南山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只要用事实说话,证实中医药真有用,搞医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钟南山长期耕耘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年国家提出要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我从年开始至今工作40年了”,他认为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如气道阻塞、哮喘病,一个是病毒感染性疾病。

“对慢性气道阻塞,有不少传统的很好的中药,即使到现在,许多西药提取基本上来自两个中药”,他介绍,其中一个是麻黄,另外一个是曼陀罗,也叫洋金花,目前已发展出很多化合药物。

“关于抗流感药物,因为中药涉及到多靶点作用,从中药中找到专门抗流感的药物不易,但不是没可能”,钟南山说,现在最常见的达菲(奥司他韦)可从莽草酸中提取,这个莽草酸恰恰在中药八角茴香中含量很高。所以现在国内外药业很多都是从八角茴香中提取莽草酸,再提取制造奥司他韦。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药单方也好,复方也好,像板蓝根、连花清瘟胶囊,作用不是单纯的抗病毒。”他说,中药可以预防病毒进入体内,进入细胞内,如果病毒进入细胞内,中药可以预防它繁殖。

中药跟西药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样,中药还有一个全身性调节作用,这是中药的特色和长处。“所以,我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临床中心,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中医药”。

“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呼吸疾病,比较   

观点:‘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派’,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

记者: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梦”,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您对中国梦的理解是什么?

汤钊猷: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建立“中国特色的医学”?过去我出国,还有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以说说,如果没有这些,在国际会议上我们就没有多少话语权了。我们说的搞医学规范,这规范是谁定的?都是外国人。有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基本没有。但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比如说中医,它是不符合西方“规范”的,但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对治疗癌症确实是有效的。

《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规范,就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最先进的东西,大家都按此办理。但孙子又说,光是按照规矩就只能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上,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我觉得,这就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规范。规范只是相对一个时期内有用的,而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毛泽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派”,我觉得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值得长远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年46期、东方网年7月1日。)

樊代明院士:我为何力挺中医

人物介绍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学专家,重庆人。

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

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国外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他痛感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

他是副部级领导干部,也是一名将军。平日工作极为繁重,但凡有点滴时间,无论在出差路上还是办公室,便提笔写下所思所得,日积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断,不敢自称“字字珠玑”但必“字字原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今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今年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北京深冬的一个下午,樊代明在中国工程院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他为什么力挺中医?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医如何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

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经济参考报》:

您是著名西医,对中医理解的深度,在当今主流医学界并不多见,而您对中医的支持,更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分级诊疗论坛上,我们注意到,您发言开头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您为何如此力挺中医?

樊代明:

其实,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

对此,我有四句话:

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

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

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

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经济参考报》:

如何理解这四句话?

樊代明:

先看第一句话。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有着高度概括与精辟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评价!而屠呦呦研究员获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

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







































白癜风咋治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ysdp/1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