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形与神俱,形与神结构与

在我们的古人眼里,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气”的凝聚。这一点不仅在《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典籍里体现,如《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其它文学典籍里也有大量的描述。如《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也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所有这些,都无非强调一个“气”字。“气”的含义,其实包括两层,一是由无形的气凝聚成形的结果,二是这个凝聚的过程。

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探究,切入点是崭新的角度。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体一样,都是由原子、分子、细胞构成的。然后由分子到细胞,再形成具体的组织器官。这个过程的每一步细节,在生理学中都有科学的阐述。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两套理论对生命的理解差异:中医认为核心在“气”上,由“气”来推动所有的生命活动。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精神状态很好,会说“神气十足”。现代科学则认为核心在“结构”上,没有结构,哪来的其他功能?比如皮肤没有汗孔,怎么能出汗?

因为现代科学的理论,是基于“可论证”的实际基础建立的,所以是能被“重现”的。而中医的“气”则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于是,便受到“不可重现”的指责。但是,现代科学能解释清楚,由原子到分子,由分子到组织再到器官,到底是谁在“发号施令”吗?这显然不是随机的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中医的理解是气的推动,才有形的具备。因此,中医养生,最关键的是养气,而养形则是最基本的行为,它所提倡的“形与神俱”,“形”就相当于现代科学的“结构”,而“神”则就是气,相当于现代科学的“功能”。

对“气”这种无形之力,现代科学体系至今也无法解释,也没找到合理的答案,这部分内容就慢慢被淡化。科学家专注的,是可以被解释的“结构”,于是,越来越多关于有形结构的知识被发现、并被积累,成就了无比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但对于“结构”的形成,是什么力量造成的,现代科学似乎是有益回避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的进展。

于是,现代科学形成了一个观念:生命基于形态,有形结构就在那里,所有的“功能”,都建立在这个形态结构上。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真的就是这样吗?

现代科学认为,生物体的形成,是遗传基因、DNA传递信息,从而又两个细胞结合之后,逐渐发展壮大成各种器官和组织,这个“结构”基本形成之后,才具备一定的“功能”。于是,基因也就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生命决定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科学证实,身体的阑尾,是曾经茹毛饮血的人类,为了消化毛发等物质而形成的,而现代人的阑尾则已经缩小到很小的程度,甚至曾一度被看成多余的。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人类已经学会了“烧饭做菜”,已经不需要那么大的阑尾来消化毛发了,但是,这个信息记录在哪个DNA上面呢?或者是否意味着,基因所记录的信息,同样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结构”。

对“结构”与“功能”先后顺序的认知,或者说“形”与“气”的先后,对我们认识健康、把握疾病的发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比如溃疡,血管硬化这两个最常见的问题,它们有一个共性:意味着新的“结构”出现。如果认为结构(形)是主体,那么必然会认为:因为结构出现异常,从而影响了功能受到影响。至于结构为什么会异常,那不是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oujie.net/sjzy/9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