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0319.html
《黄帝内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怎么理解。
关于养生,越来越受到我们重视,毕竟,即使身家亿万,总比不上身体健康。但是,养生“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能难倒大部分朋友。
即使没有被难倒的,您的答案是什么,养阳、养阴、养气还是养血?确实,在具体的操作上,阴阳气血的调理、或者说补益阴阳气血,是大部分养生之道所应该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阴阳气血的调理,这些都只是养生的“上层建筑”,并非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所谓的补益阴阳气血,其实都是养生的皮毛。
那么,什么才是中医养生的精华所在呢?
谈及中医养生,自然绕不开《黄帝内经》。这是一部中医的理论巨著,可以说任何的养生知识,都出自其中。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呢?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我认为,这句话简单的十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养生的目的、方法和机理。从五行学说的挂观点,决定了人身脏腑气血的正常、异常、调理机制。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亢则害:
大家都知道,所谓“五行”,看上去似乎就是“木火土金水”五个简单的个体。如果我们是这么理解的话,那未免就有点肤浅了。其实,对于五行的理解,我们应该就是当做“五行”来看待,里面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只是“五行”的五种不同形态而已。
只有这么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亢则害”。什么是“亢”?首先,“亢”虽然有多、过的意思,但绝不是单纯的“多出来”,而是一种病态的、异常的强盛。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亢”,必定会有其它方面的“不足”。
举个例子,最常见的“肝阳上亢”,其原因就是“阴不潜阳”,如果将其理解成“肝的阳气太过”,那么做出的治则就以“清肝泻热”为佳。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肝阳上亢的正确治则是“滋阴潜阳”。可见,“亢”的理解微妙就在于此。
理解了“亢”,亢则害就很容易了。其实就是有正反两方面的失调,以“太过”为主要表征,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不足”。而我们常说的“寒热相格”正是这个范围。所谓“亢则害”,也就是指内部出现偏颇之后,对整个“五行”、乃至整个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还是以“肝阳上亢”为例略微说明。一般来说,肝阳上亢是因肝阴血虚造成的,所以,其最初的调理是在滋阴潜阳两个方面。但亢阳之气也容易扰动心神、横溢犯脾,这也就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来源。可见,亢则害里的“害”,是多方面的。
承乃制:
因为古汉语的关系,如果对其文辞习惯有所了解,知道了“亢则害”,那么就比较容易明白“承乃制”了,两句话可以说是“互文”。
所谓“承”,其实就是“顺承、衔接”的意思。五行属性的生克关系,是一个闭环的关系,并非单纯的“水克火、金克木”,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水克火,表面上,水胜则火被克制,但是火不足会发生什么?火不足则土湿,土湿则金壅,金壅则水泛。这就是失“承”的问题。
而正常状态的“承”,则是一种既相互制约,又互相滋生的关系。例如水克火,而土能克水,凡此五者,都各有克制自己的,也有助长自己的,从而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五行生克关系。
也只有这种“承”的状态正常,才算是“制”,所谓“制”,很多人理解为制约,其实也有点片面。我认为“制”,其实是一个名词,也就是“(正常的)体制、规矩”。只有因为“承”而具备正常的五行生克体制,才有后面的“制则生化”。
制则生化:
这一句比较好理解,也就是娱乐正常的五行生克关系,五行生化、阴阳生化、脏腑气血的生化才有条件得到实现。
结合以上的阐述,对我们的养生方针有何指导意义呢?我认为至少有如下三点要做好:
1、很明显,无论阴阳气血的调理,都不能有“亢”。这就纠正了我们以往的一个误区:无论何种情况,“补”点总是不错的。殊不知,补过头就是“亢”,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例如有的人进补之后的“上火”,其实就是一种“亢则害”;
2、养生重在“理”,也就是做好“承”。养成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情志,多方面做好“承则制”,也就是规律、合理的生活方式,其实比任何的进补、养生法门要好;
3、在“制”的框架下调理。也就是规划好自己的养生计划,使身体的阴阳气血保持在不偏不倚、平和流畅,“该去者去,应新者新”,这就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总之,《黄帝内经》是我们的传统养生典籍,尽管比较古老,但其包含的养生原则,至今犹有积极的意义。